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黄自

姓名:黄 自

生平介绍:

黄自 (1904~1938)字今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24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欧伯林大学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钢琴。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乐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同时,也从事创作和著述,写下了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等各种体裁样式的音乐作品共九十四首。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旧》,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九一八》、《热血》、《南乡子》、《花非花》、《玫瑰三愿》、《天伦歌》等。此外,还发表了一些音乐论著,未发表的有两部关于和声学和西洋音乐史的论著(均未完成)以及一部名为《中国之古乐》的细纲。他的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与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在音乐教育方面有显著贡献。

趣闻轶事:

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黄自先生自1924年获准以官费到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两年后获得文学士学位。这时,他的留学期未满,还可以继续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他选择了音乐——学习作曲理论和钢琴。在学习期间他遇到一位中国女留学生,也在学习钢琴,名叫胡永馥,他们俩人兴趣相投,不久就建立了爱情关系。但事情并不总如人意,第二年胡永馥先黄自归国,不幸心脏病突然发作,竟与世长辞了。黄自得到噩耗,如雷轰顶,在精神上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为了纪念他的恋人,他在沉重的打击,为了纪念他的恋人,他在沉重的悲哀之后创作了管弦乐曲《怀旧》。

1928年,黄自转到耶鲁大学继续深造,翌年毕业,在庆祝毕业的音乐会上,校长维德·斯坦利亲自指挥耶鲁音乐学校和新哈文交响乐队合作演出了《怀旧》这首作品,得到很高评价,黄自因此又获音乐学士学位,并得到一笔赴欧洲进行学术访问的奖金。《怀旧》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曲。

回国以后,黄自又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和艺术歌曲,如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旗正飘飘》,艺术歌曲《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南乡子》等,都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但他不满足于教学和创作,他的宏大志愿在于开拓、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交响乐队,因而常常受到一些不友好的人的耻笑,心中很感不平,他决心要建立自己的交响乐队。由于他全力以赴四处奔走,1936年11月,“上海管弦乐团”成立了。黄自亲任团长,而排练的第一支曲子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此,中国人也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虽然,由于战争的原因,交响乐团没有维持下去,但它犹如一束火光,点燃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对今后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代表作品:

管弦乐序曲《怀旧》、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点绛唇》、《南乡子》、《赠前敌将士》、《九一八》、《热血歌》等。

著作有《和声学》、《西洋音乐史》(均未完成)和《中国之古乐》的细纲等。黄自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http://www.yueshou.net/piano/ming/zuo/200608/12998.html

黄自

  中国作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 旗正飘飘 》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等,他还主持并实际参与编写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材》(共6册)
  黄自周岁即能背诵民歌,3岁便会唱沈心工的歌曲。读小学时成绩优异,为全班之冠。12岁时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学习,并参加学校鼓笛队演奏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声部。其后,向何林一女士学习钢琴,向王文显女士(清华教师)学和声与作曲。1923年,黄自在学校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演奏了帕德列夫斯基的《古代风格的小步舞曲》和夏米纳德的《林中仙女》。
  1924年,黄自以公费赴美深造。因出国进修无音乐名额,黄自只好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两年后毕业于该院,并获得文学士学位。因黄自品德兼优,而被选为于1776年成立的美国优秀大学生的全国性荣誉组织——法?培德?嘉派学会(Phi Beta Kappa)的会员,并入欧柏林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作曲。两年后,黄自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于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
  黄自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1929年5月31日,由黄自的导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指挥家大卫?斯坦利?史密斯(David Stanley Smith,1877~1949)指挥该院学生乐队与新港交响乐队,在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联合首演。《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新港晚报》刊文称赞《怀旧》是音乐会中“唯一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是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配器的手法”。1929年6月﹐黄自在取道欧洲﹐游历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后﹐回到中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
  1930年,应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之聘请,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理论作曲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声、曲式、对位、赋格、乐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还要教授音乐史及“领略法”(即音乐欣赏)两门共同必修课。黄自在担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著述。
  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由意大利音乐家马利奥?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一支全部由外国人组成的乐队)演奏了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音乐雄壮有力,充满“大众合力将国保”的爱国主义激情。同年11月9日,《抗敌歌》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上海闸北,爱国将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全体将士奋勇反击。同年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词《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不久,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韦瀚章词),于10月8日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录制成唱片(胜利54594—B),还被当年大长城影片公司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采用为插曲。《旗正飘飘》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1933年3月底,黄自率领音专师生在杭州举行了两场“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并亲自主持报幕,音乐会以《抗敌歌》、《旗正飘飘》为压轴曲目。上海《中华日报》的评论写道:“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可谓名副其实矣。”黄自创作的爱国歌曲还有《民谣》、《切记分明》、《九一八》、《军歌》、《学生国货年歌》、《睡狮》和《北望》等。
  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上海交响乐团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演出《都市风光幻想曲》片头音乐的海报。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作《热血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黄自曾满怀激情地说:“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热血歌》竟成其绝唱。翌年,爱国抗战歌咏活动的倡导者黄自英年早逝,未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而从《抗敌歌》到《热血歌》却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的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女士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溘然谢世。
  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不由令人想起诗人格里尔帕泽为舒伯特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了丰富的宝藏,还有更美好的希望。”
  黄自的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95年6月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塑像揭幕式。
  1997年9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共三卷:器乐作品分册、声乐作品分册及文论分册。
  2004年3月23日,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包括黄自塑像的揭幕典礼,黄自作品音乐会和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和海内外,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黄自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杰出贡献,正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获得普遍的承认。
  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玫瑰三愿》是他著名的艺术歌曲。歌曲篇幅很小,于典雅、抒情中表露了“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原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原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善良愿望。这首歌是两段体结构,前段像温柔的吐露,后段则带有急切的热情,当旋律通过模进和重复发展将情绪向顶点后,旋律跌入低音区,最后的歌声“好教我留住芳华”显得十分恳切、诚挚。
黄自一百周年诞辰纪念
   卞祖善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字今吾,于1904年3月23日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父母是教育家,其父黄洪培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堂兄。黄自周岁即能背诵民歌,3岁便会唱沈心工的歌曲。读小学时成绩优异,为全班之冠。12岁时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学习,并参加学校鼓笛队演奏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声部。其后,向何林一女士学习钢琴,向王文显女士(清华教师)学和声与作曲。1923年,黄自在学校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演奏了帕德列夫斯基的《古代风格的小步舞曲》和夏米纳德的《林中仙女》。1924年,黄自以公费赴美深造。因出国进修无音乐名额,黄自只好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两年后毕业于该院,并获得文学士学位。因黄自品德兼优,而被选为于1776年成立的美国优秀大学生的全国性荣誉组织——法·培德·嘉派学会(Phi Beta Kappa)的会员,并入欧柏林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于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黄自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于同年5月31日,由黄自的导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指挥家大卫·斯坦利·史密斯(David Stanley Smith,1877~1949)指挥该院学生乐队与新港交响乐队,在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联合首演。《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新港晚报》刊文称赞《怀旧》是音乐会中“唯一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是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配器的手法”。黄自因此获得一笔英国奖金,赴欧洲英、法、荷、德、意等国考察后回国。
  
   1929年6月,黄自回到上海。先在沪江大学任教。翌年,应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之聘请,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理论作曲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声、曲式、对位、赋格、乐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还要教授音乐史及“领略法”(即音乐欣赏)两门共同必修课。黄自在担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著述。
   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由意大利音乐家马利奥·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一支全部由外国人组成的乐队)演奏了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此举令中国音乐家深感自豪,并大大地激励了中国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热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音乐雄壮有力,充满“大众合力将国保”的爱国主义激情。同年11月9日,《抗敌歌》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上海闸北,爱国将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全体将士奋勇反击。同年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词《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不久,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韦瀚章词),于10月8日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录制成唱片(胜利54594—B),还被当年大长城影片公司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采用为插曲。《旗正飘飘》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1933年3月底,黄自率领音专师生在杭州举行了两场“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并亲自主持报幕,音乐会以《抗敌歌》、《旗正飘飘》为压轴曲目。上海《中华日报》的评论写道:“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可谓名副其实矣。”黄自创作的爱国歌曲还有《民谣》、《切记分明》、《九一八》、《军歌》、《学生国货年歌》、《睡狮》和《北望》等。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作《热血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黄自曾满怀激情地说:“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热血歌》竟成其绝唱。翌年,爱国抗战歌咏活动的倡导者黄自英年早逝,未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而从《抗敌歌》到《热血歌》却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的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1933年11月,在音专学生音乐会上首演了黄自于1932~1933年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中的七个乐章: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其余三个乐章尚未谱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作品既讽刺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主义,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该作品的部分乐章在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1943年5月,重庆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在《音乐月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黄自遗作——《长恨歌》专号”。195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自的《长恨歌》。
   1972年,在香港定居的韦瀚章为纪念《长恨歌》创作40周年,应黄自的弟子林声翕之约,重写了其余三章的歌词:四、《惊破霓裳羽衣曲》(男声朗诵),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混声合唱),九、《西宫南内多秋草》(男声朗诵),并由林氏谱曲。同年5月,《长恨歌》全曲十章由台湾四海出版社出版,并在台北纪念黄自逝世34周年的音乐会上首演。由作曲家罗伟伦改编的民乐配器版本和作曲家黄安伦改编的管弦乐配器版本,分别在香港和加拿大先后上演。
   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上海交响乐团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演出《都市风光幻想曲》片头音乐的海报。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
  
   黄自从事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社会活动提倡普及与提高并重。
   1933年,黄自在《拟初中音乐教科书纲要》中提倡采用五线谱教学视唱、乐理与初级和声。同年6月,黄自与应尚能、韦瀚章、张玉珍合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至1935年10月共出版六册。黄自共撰文54篇;还创作了全书69首歌曲中的28首。其中包括《花非花》、《踏雪寻梅》等佳作。
   黄自既创作了如《思乡》、《玫瑰三愿》等风格清新的艺术歌曲外,还谱写了不少优秀的儿歌和校歌。
   1934年,黄自与萧友梅、韦瀚章以“音乐艺文社”名义合编《音乐杂志》。每周五在电台播放的《音乐欣赏》特别节目中担任主讲,并将其所撰之讲稿于前一天在《新夜报》的《音乐专刊》(后改为《音乐周刊》)上发表。为此,黄自与贺绿汀、向隅、刘雪庵等成立了“音乐教育播音委员会”。此外,1935年4月,黄自还为汉口电台撰写过音乐常识广播稿。
   1935年11月1日,黄自发起创办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由黄自、谭小麟任正副团长,吴伯超、李惟宁任正副指挥。此乃中国交响乐表演艺术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页。
   黄自当年发表的论著诸如《中国音乐之起源》、《尧、舜、夏、商时之音乐》、《周朝音乐发达概况》、《汉代音乐之变化》、《六朝时音乐之没落与转变》、《唐朝音乐之盛况》、《宋元时代之剧乐》、《明清两朝音乐概况》、《近世音乐之趋向》和《西洋音乐史分期法》、《古代音乐》、《中古音乐》、《近代音乐》、《主调音乐》、《复调音乐》等文章,生动地体现了音乐理论家黄自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旁征博引,见解精辟。
   黄自在《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1934)一文中提倡创作“民族化的新音乐”。
   黄自身体力行,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改变其早期作品音乐语言较欧化的倾向,创作了如《山在虚无缥缈间》以及为电影《天论》(1935)谱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乐队使用了笛、笙、二胡、琵琶和锣)等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黄自教导培养出众多的中国杰出音乐人才,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丁善德、谭小麟、江定仙、夏之秋、钱仁康、张定和、向隅、邓尔敬、林声翕、张昊、戴粹伦等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批代表人物,均出自黄自的门下。黄自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是当之无愧的。而贺绿汀比黄自年长一岁,刘雪庵仅比黄自年幼一岁,可见黄自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号召力感人至深。正如人民音乐家贺绿汀所言:“黄自比我小一岁,可是他是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没有黄自先生教导,我在音乐创作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一点是所有受过他的教导老一辈音乐工作者都有深切体会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黄自辞去教务主任之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编写《音乐史》及《和声学》两部论著。
   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女士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溘然谢世。
   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不由令人想起诗人格里尔帕泽为舒伯特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了丰富的宝藏,还有更美好的希望。”
   历史上有些名人像流星的光芒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而黄自大师则不然。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却越来越为世人所推崇。
   1992年,黄自的歌曲《思乡》(韦瀚章词)、合唱《抗敌歌》、《长恨歌》(清唱剧)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5年6月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凡三卷:器乐作品分册、声乐作品分册及文论分册。2004年3月23日,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包括黄自塑像的揭幕典礼,黄自作品音乐会和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和海内外,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黄自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杰出贡献,正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获得普遍的承认。
   今年9月24日,厦门爱乐乐团举办“纪念黄自诞辰——德沃夏克逝世100周年音乐会”,由笔者指挥演出了黄自的《都市风光幻想曲》和交响序曲《怀旧》;9月30日,在兰州金城大剧院举行“缅怀音乐大师黄自诞辰100周年、格林卡诞辰200周年纪念音乐会”,由笔者指挥兰州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出了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山在虚无缥缈间》等合唱作品和上述两首管弦乐曲,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音乐会前还举办了座谈会,黄自的女儿黄祖庚教授和女婿涂祖孝教授出席了座谈会和音乐会。纪念活动在甘肃省音乐界、文艺界及广大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我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主义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黄自的杰出贡献深为敬佩。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63014/

黄自的艺术歌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论坛 点击数:
1888 更新时间:2005-7-22 16:50:09


黄自在作曲前总要反复吟诵歌词,直到把歌词中的全部声韵都弄清楚为止。他是以普通话的字调行腔的。这种作法,较之青主、李惟宁不顾格律、“以曲害文”完全不同,而较赵元任方言吟诗,原则上则无异。他的艺术歌曲中,有一类是依据古典诗词的意境铺成而作的。如《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花非花》(白居易词)、《山在虚无缥缈间》等。这类歌曲,旋法较为简洁,音域适当,便于演唱,体现了作者对诗意个性化的体验。
《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是黄自另一类抒情性的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主要特色是旋律诡谲多变,和声运用独具匠心,演唱时也较难把握。这几首作品一直是声乐学生演唱黄自曲目中重点和难点。
《思乡》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寄景抒怀,看到杨柳轻拂,象征离情别意,听到杜鹃鸣啼,预示游子还乡。乐曲在“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之后,在钢琴伴奏中,仿佛听到了杜鹃的啼叫声。下片中,伴奏改为和声织体,节奏紧促,情绪激昂,在“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之处,钢琴一串琶音过后,伴奏重又出现柳丝的描写,暗示游子怀着离情别绪,要随流水一同归去。
《春思曲》一开始的钢琴的雨滴音型带出了“潇潇夜雨滴阶前”的唱词,这首乐曲在织体上清淡明晰,层次分明,但调性色彩变化多端,音调时而清新可辨,时而不知去向,云山雾照,乐曲表现了一种孤独怀念之情和迷惘空忽心绪。
以上两首歌词均自于韦瀚章。韦瀚章是30年代上海国立音专的中文教授,善于写长短句歌词。那时作词称为“作歌”,“歌词”这个称谓始出于韦瀚章。
《玫瑰三愿》由龙七作词。龙七即龙榆生,著名词人,上海国立音专文学教授。因历史原因,少有提及。1932年3、4月间,淞沪之战停战后,他来到音专校园,看到玫瑰调零、景况凄凉,写下了这首歌词。词作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玫瑰的不幸和愿望。小提琴与钢琴的前奏之后,乐曲采用动机模仿的手法,吟唱出玫瑰盛开的情景,流露出无限的赞叹。第二段唱出三个愿望:“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无”和“吹”字处理成外音。音乐委婉。接着“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是前一句变化移位,音乐恳切。当唱出“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音乐充满激情而又凄婉,形成乐曲高潮。最后在弱奏主和弦上结束,仿佛一声哀叹。歌声曲折地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心情。
黄自的抒情歌曲偏于清丽幽怨,细腻精致,犹如冰炭置肠,感人至深。但对其思想内容上历来存有异议。总之,黄自的艺术歌曲素笔彩绘,繁简有度,代表着我国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最高成就。
黄自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一个书香门第,天资聪颖,从小有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留学美国,获得心理学学士和音乐学士双学位。他最早在我国高等音乐学府全面系统地传授西洋作曲技术理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天鹤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怀旧》,也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他率先创作了在当时极具感召力的救亡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慷慨沉雄,闻者奋起。黄自曾表示:“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能再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可惜他才高命短,抗战第二年就病逝了,年仅34岁。1938年在汉口举行了黄自的追悼会。田汉说“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和一般的学院派音乐家不同”他还说“应该不分派别和感情,为着一个目标奋斗,才是今天追悼会黄自先生的意义。……”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自还被看作学院派的代表,未能得到公正评介。虽然他离开人世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但关于他的话题却从来没有终断过。
把心交给音乐
日期:2009-04-20 作者:李定国;李建国 来源:新民晚报
沈心工
李叔同
萧友梅
1934年访问国立音专的著名作曲家齐尔品与萧友梅、黄自、查哈罗夫、贺绿汀等合影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策源地,而上海国立音专则是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日前,我们在中国音乐史专家钱苑教授,郑德仁先生等前辈音乐家们指引下,穿越时空,去寻访当年那些拓荒者们的心路历程。

早在唐代,西洋音乐的旋律就通过宗教赞美诗的形式,传入中国长安等地。到元、明、清时期,以布教为目的传教士相继来华,随之而来的教堂管风琴等西洋乐器和音乐,也流入中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同时也导致了西洋文化的迅速涌入。到19世纪末,通商口岸城市中的教会学校剧增,那里的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洋音乐。

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向西方列强,尤其要向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近邻日本学习。于是,派遣大量的青少年赴日留学。其中有上海人沈心工,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拓者。

壹 沈心工

1897年,沈心工考入南洋公学(交大前身)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师从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米之郎,并在江户的中国留学生会馆开办音乐讲习所,传授音乐。他在日创作了日后在中国学堂久唱不衰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兵操》)。沈心工回国后,在南洋公学附小任教。从那时起,他自制乐歌,以授学生。我国学校有唱歌一课,就从此开始。沈心工所作乐歌题材广泛,积极向上。有反封建、鼓吹民主革命的,有宣传强身益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有反迷信、爱科学、敬业乐群、尊老爱幼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使爱国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无疑起着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推动作用。

在沈心工先生所作的82首学堂乐歌中,有自己创作旋律,也有民歌改编和西洋歌曲填词。沈心工的乐歌,通俗易解,明白如话,又朗朗上口,这在“五四”之前的晚清时期,实属难能可贵。

沈心工的乐歌在当时的社会上广泛传唱,几乎家喻户晓。如革命歌曲《工农兵联合歌》《劳动童子团歌》和东北抗联的《冲锋歌》等,都是用了沈心工乐歌的曲调填词的。我国老一辈女教育家吴贻芳常称沈心工先生作词的《燕燕》为“心中的歌”。她把这首儿时的歌作为座右铭,像燕子一样,永远为祖国、人民辛勤劳作。

贰 李叔同

与沈心工同时期的另一位学堂乐歌的集大成者,是李叔同。小沈心工10岁的李叔同,也出自南洋公学,与邵力子、谢无量同窗。1904年,参加马相伯等发起组织的沪学会,并创作生平第一首歌曲《祖国歌》。1905年,编印了《国乐唱歌集》,歌词都取材于《诗经》《离骚》唐宋诗词及昆曲。同年东渡日本,攻读音乐、西画,翌年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李叔同对西洋音乐,尤其是西洋歌曲颇有心得。他的乐歌大都用西洋歌曲的曲调填词,且给人以天衣无缝之感。如他最有名的一首乐歌《送别》,就是用了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一首抒情歌曲的旋律,而《忆儿时》则用了福斯特的作品。李叔同那些脍炙人口的乐歌,无形中把外国音乐介绍到中国来,在普及西洋音乐的同时,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李叔同也是用西洋作曲法创作中国歌曲的第一人。在他的《早秋》《春游》(三部合唱)、《留别》等歌中,可见一斑。曲式工整,曲调流畅,旋律优美隽永。

叁 萧友梅

与沈心工、李叔同等同时期在日本学习音乐的萧友梅,是一位重要的音乐教育家。

萧友梅1884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后全家移居澳门,与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家为邻。受其影响,萧友梅青少年时代就向往革命。在洋溢着西洋文化气息的澳门,萧友梅第一次聆听到邻家传来的管风琴声。当他有一日触摸着风琴并和着歌唱时,他的内心充满着对音乐的渴望和憧憬。

在日本,萧友梅因与孙中山的关系,成为同盟会成员。因对辛亥革命有功,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参加新国家的建设,但临时政府仅一个月就夭折了。萧友梅想创办音乐院校、普及国民音乐知识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不久,失落的萧友梅怀着对音乐更大的热望,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并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在德期间,偶遇访欧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很赏识萧友梅的才华,力邀他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北京艺专等校开设音乐课程。但萧友梅表示一直想创办一所中国的专业音乐院校,他的想法得到了蔡元培的全力支持,说等时机成熟后,在教育部属下设立音乐院,并亲自出任院长,由萧友梅任副院长,负责具体工作。

1927年11月27日,上海国立音乐院在法租界陶尔斐斯路(现南昌路)校舍开学。数月后,萧友梅接替蔡元培院长一职。一年多后,因财政等诸多因素,学院降格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以后的岁月里,校舍也搬迁过近十次。

选择上海作为创办音乐院之地也是萧友梅的坚持,当时中国缺少足够水平的师资和办学条件,而上海则是中外人士荟萃之地,还有“远东第一”的工部局交响乐团,其中不乏可延聘的师资。甚至在乐器、乐谱和学生的音乐视野开拓方面也能有所借重。

萧友梅办学,把罗致合格的师资列为头等大事。当时在上海的外国音乐家,很多被聘为教授和客席教授。如钢琴家查哈罗夫、齐尔品,小提琴家富华,大提琴家余甫磋夫及声乐大师苏石林、夏里亚宾等,另外,在国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优秀音乐家,也得到重用。如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李惟宁。尤其是聘用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黄自担任教务长后,教学是更上了一层楼。

国立音专的教材,全部由萧友梅、黄自编写。为了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音乐素质、技术、技巧到全面修养,都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坚持高标准选择教材,也就是直接从中外音乐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优秀音乐遗产中取材并适合于中国学生的现状。

学校开创阶段,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如大名鼎鼎的丁善德,当初考试时,只会简单地演奏民族乐器,连钢琴、小提琴都没摸过,因为有潜质,慧眼识才的萧友梅破格把他录取,才成就了日后桃李满天下的作曲大师。

而17岁的少女李萃员考学时,已学琴十年,能不看谱弹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萧友梅非常爱材,李萃员一年就完成了专科全部学业,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果然,李萃员不负厚望,培养了一大批钢琴家。

萧友梅对自己的亲妹妹萧惋恂却非常严格。她考高级钢琴班时,学分差4分而未通过,只能把整个课程重新学一遍。不过这对萧惋恂日后成为大钢琴家非常有益。

1940年,著名的《卿云歌》作曲者、为国立音专呕心沥血的一代音乐宗师萧友梅,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但“萧友梅时代”培养了李献敏,喻宜萱、斯义桂、劳景贤、陈又新、谭小麟、吕骥、张曙、冼星海、沙梅、黄贻钧、范继森、韩中杰、陈传熙、钱仁康、蔡绍序、高芝兰等一大批音乐人材,成为中国音乐事业的中坚力量,且薪火相传。

肆 黄自

在上海国立音专发展的里程碑上,黄自是仅次于萧友梅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至今还影响着上音。他的四大弟子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多年后都成为中国主要音乐院校的掌门人。

出生在上海川沙“内史第”的黄自,自幼酷爱音乐,二三岁时就能背唱《沈心工唱歌集》中的许多学堂乐歌。黄自的父亲黄洪培,堂叔黄炎培都是大教育家。他12岁进入为赴美留学作准备而设立的教会学校——清华学校。其间,黄自在鼓笛队中吹单簧管,还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声部。17岁开始学习钢琴,翌年又随一位留美老师学习和声。1924年,20岁的黄自作为庚子赔款留美生,远赴重洋,前往俄亥俄州的奥伯林求学,两年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系,1929年毕业,获音乐学士。在同年的毕业音乐会上,当地的交响乐团演奏了黄自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创作的交响作品,是黄自为悼念在留美期间早亡的女友所作,全曲优雅抒情又委婉动人。

黄自在游历了欧洲、对西洋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回国。起初在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教音乐,后受萧友梅力邀加盟国立音专,教授音乐理论与作曲。黄自的到来,给音专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空气。黄自在教学之余,还与著名词作者韦瀚章合作,创作了许多传世的声乐作品。

黄自一生留下作品虽然不多,但全是经典。如《玫瑰三愿》《思乡》,声乐套曲《长恨歌》等。“九·一八”事变后,义愤填膺的黄自怀着满腔的激情谱写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激励亿万民众抗日的救亡歌曲。黄自英年早逝,是中国乐坛的巨大损失。

伍 赵元任

赵元任“五四”时期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同被尊为国学“四大导师”,他在音乐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虽然不是音专的教师,但他的创作对当时的乐坛有很深远的影响。他最负盛名的歌曲就是与刘半农合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作品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曲作者对祖国和友人的怀恋之情。《海韵》是赵元任的另一首代表作。这是首领唱、合唱作品,通过某个人与少女的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刻画一个追求自由的少女的悲惨命运。赵元任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为徐志摩的诗谱写了戏剧化的曲调。当年租界里外国人组成的业余合唱团“上海雅歌社”在工部局交响乐团梅帕器指挥下,演唱《海韵》曾引起轰动,媒界好评如潮。

赵元任的作品大都用胡适、刘半农的白话诗。他留美回国后,常到音专演讲,萧友梅在作介绍时,称之为中国的舒伯特。

陆 青主

原名廖尚果的大作曲家青主,已鲜为人知且渐为国人忘却。但他的两首力作——为宋人苏轼词《赤壁怀古》谱写的《大江东去》和宋人李之议词谱写的《我住长江头》仍时常在人们耳旁回荡。

青主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公费留德学习音乐,获博士学位。青主的一生,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和编辑出版音乐刊物。他在国立音专期间,创办了校刊《音》,从1929年11月至1937年7月,一共发行了63期。以后,他又主编了季刊《乐艺》。这些刊物装帧精美,刊有西洋作曲家的肖像画,有音专教师及音乐家的照片,有曲谱、乐评、作品解说、乐坛展望、理论分析等,样式各异,内容翔实。青主把杂志办成了向校内外人士介绍音专活动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担负起音乐普及与启蒙的使命。
http://www.news365.com.cn/wxpd/bhygb/shzd/200904/t20090420_2288493.htm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85

黄自《旗正飘飘》

作词:韦瀚章/作曲:黄自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儿男报国

在今朝。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快团结、快奋起、奋起、团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儿男报国在今朝。国亡家破,祸在眉梢,挽沉沦全仗吾同胞。戴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快团结、快奋起、奋起、团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儿男报国在今朝。

《旗正飘飘》作于1932年初次发表于1934年1月的《音乐杂志》。全曲雄壮激昂,形象鲜明、以震撼人心的气势表现了对“国亡家破、祸在眉梢”的悲愤,表达了民众要求抗敌救国的决心。此曲复调手法的运用极为成功,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同年,大长城影片公司摄制的《还我山河》将此歌作为插曲。

http://60.191.249.11/download/downd113/ys/309/5.mp3

《抗敌歌》(1931年)
  作词:黄自/韦瀚章
  作曲:黄自
  
  中国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
  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抵将仇报!
  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
  一心一意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饶!
  
  中国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
  文化疆土被焚焦,须奋起,大众合力将国保!
  血正沸,气正豪,仇不报,恨不消!
  群策群力团结牢,拼将头颅为国抛!
  
  http://xc.sues.edu.cn/gqjd/抗敌歌.mp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