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小团圆》:揭发了什么?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艾墨 发自香港
2009-03-25 14:56:54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张爱玲在坟墓里会高兴的 张爱玲也许不高兴


图片
张爱玲手持一份报纸,上面登载有金日成去世的消息,照片的拍摄时间可能是1994年7月9日。一年之后,1995年9月8日,74岁的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


标签
小团圆 张爱玲 宋淇



《小团圆》之外,张爱玲还有两部英文“自传体小说”,也已经被她的遗产继承人整理出来,准备明年张爱玲去世15周年时出版
◎“《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1992年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信
◎“《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1993年张爱玲写给皇冠出版社编辑的信
战争了,她从香港的“维多利亚大学”回到上海。“二婶”、“三姑”,家族间的种种近在眼前,她谨小慎微到近乎自虐。
她写小说发表,爱情小说,二十二岁的自己却没谈过恋爱。
直到他看到杂志找上门来,“旧黑大衣,眉眼很英秀,像个职业志士”。
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他眼睛里有轻蔑的神气,眼里的光采像捧着一满杯的水。
她崇拜他,“他走后一烟灰缸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
他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她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这一段时间与生命中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仿佛在金色的永生。
但他是“汪政府的官”,他还有妻子,没有妻子还会有别的女人……
她叫盛九莉。最新出版的一部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的女主角。许多人说,九莉身上,有王佳芝、白流苏、曹七巧的影子。当然,那些与作者本人丝丝入扣的经历,让更多人相信,盛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
那么这个“他”,邵之雍,理应便是胡兰成。
今年2月末,16万字的《小团圆》在台湾、香港揭开面纱。这部完成于1976年,写作10个月,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因它极浓厚的自传色彩,成为港台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台港书市面世一个月来,《小团圆》连登各大书店的畅销榜首,并数次遭遇断货,在香港,至今还有存货的书店已经寥寥无几。台湾皇冠出版社表示,这是张爱玲近年出版的作品中从未有过的,根据销售情况,《小团圆》已经准备再版。
书商把《小团圆》称作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之作”,若论销售业绩,果不负祖师奶奶的心血,但要看内容,却让许多曾以为熟悉她的人大跌眼镜。


1976年3月17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好莱坞东区的一栋公寓内,誊抄完628页、16万字的小说手稿《小团圆》。33年后,这部书稿终于由香港皇冠出版社出版。 图/宋以朗
“自己来揭发的好”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1976年4月22日,张爱玲给挚交宋淇夫妇的信中这样描述《小团圆》。在信中,她从不回避,邵之雍就是写胡兰成,而盛九莉的故事,正是“自己来揭发的好”。
她揭发了什么呢?
在《小团圆》里,你看到一个没落贵族几近畸形的家庭关系:父母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理会姐弟俩,母亲与姑姑与另一个男子奇怪的三角关系,家族堂表之间常态的乱伦,九莉与母亲之间毫无爱意的交往,“每每露出厌烦的表情,连牵她的手都不自在……”
你看到旧上海沦陷区,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盛九莉与汪政府文官邵之雍之间,相当不合时宜的爱情——
他因她的文采找上门,为她离婚,她崇拜他,“他迎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他跟前抱着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
然后,他四处避难,认识新的女人,一个又一个,发生关系,甚至也结婚,全不回避,都告诉她。她难过,“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他却说:“你这样痛苦也是好的”。到最后,他逃亡前夕,在她家过夜,背对着她。她竟然想到:“厨房里有一把斩肉的板刀,太沉重了。还有把切西瓜的长刀,比较伏手。对准那狭窄的金色背脊一刀……”
还有世人所不知道的种种:她在纽约打胎,四个月的胎儿抽水马桶就冲走,冷酷得叫人脊背发凉;她在上海的三段感情以及私生活的声名狼藉;还有网友对书中人物展开一场“人肉搜索”,将半个上海艺文圈都牵扯进了书中复杂的男女关系……
当然,还有张爱玲作品中前所未见的性描写,细腻工笔惹来媒体渲染,甚至有报道用上了“堪比《色,戒》”做噱头。
在《小团圆》之前,张爱玲绝少在作品中讲起自己的身世。至于1940年代,她与胡兰成那场惊世骇俗的“倾城之恋”,她本人更从未写过只言片语。这给了“张迷”无限的想象空间,过去几十年,他们从少得可怜的资料,不同阶段来往好友的残破记忆,组合拼贴着那个人们似乎慢慢熟悉的张爱玲。
但显然,《小团圆》里的首次“自白”惊讶了许多人的眼睛。
盛九莉是不是张爱玲?真实的张爱玲当真如此吗?
台湾作家骆以军看到“一个个不熟悉的、奇异的脆弱或自虐的感伤的张爱玲”;袁琼琼则疑惑:“那个冷淡看世情,冰雪聪明,骄傲自持的张爱玲,怎么会变成《小团圆》里的多疑、委屈、小媳妇似的总是说不对话做不对事的‘九莉’呢。”香港作家迈克说:《小团圆》“一翻开就叫人魂飞魄散,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
迈克更认为,以张爱玲的聪明剔透,若是想玩隐身游戏,根本不会这样写,这样写,竟是生怕人家不知道是写自己,“全书有种唯恐天不知的强硬态度,谁是谁不是呼之欲出,而是一目了然”。
她不甘心自己的故事被另一个人垄断
张爱玲曾在给朱西宁的一封信中说:自己是个“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的人。在《小团圆》中,她写九莉“什么都不愿告诉人”,“每次破例,也从来得不到满足与安慰,过后总是懊悔”。
不知道《小团圆》面世后的张爱玲会不会后悔。但至少,1975年她匆匆动笔,4个月内写完初稿,10月完成修改、二稿,并一气寄到香港,希望可以在报刊连载——这样的劲头,已经是顾不得后悔的了。
在给生前好友宋淇夫妇的信中,她说到《小团圆》的写作初衷。其时,胡兰成的好友台湾作家朱西宁给张爱玲来信,说他打算“根据胡兰成的话”动手写张爱玲传。她不甘心自己的故事被另一个人垄断,于是匆忙赶写《小团圆》,几乎要备一份“打笔墨官司的白皮书”。
不料,时局所碍,这一场笔墨官司并没有打起来。
1976年3月17日,当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东区的一栋公寓内,誊抄完628页、16万字的《小团圆》手稿时,她选择的第一读者,是身在香港的挚友宋淇夫妇。
张爱玲一生朋友很少,在美国独居的岁月,几乎从不出门,不接电话,也不与陌生人接触,但和宋淇夫妇却保持了长达四十年的通信往来。宋淇,笔名林以亮,是世界七大《红楼梦》翻译专家之一;他太太邝文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到香港后在美国新闻处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译世界名著。
写完《小团圆》,张爱玲将手稿和印刷副本寄给宋淇,希望“看看有没有机会港台同时连载”。
不到一个月后,宋淇却寄出一封六页长信,力劝张爱玲先不要发表。
1976年,胡兰成正在台湾文化大学任教,著书立说有一定影响,但由于“汉奸”身份,本地文坛对他一片挞伐。当局亦查禁了他的新文集《山河岁月》。而同时,张爱玲在台湾正声名鹊起,台湾又是她惟一的中文出版市场。政治环境严酷,作为胡兰成前妻,张爱玲身份敏感,难免牵扯不清。
宋淇在信里劝她:“可以想象到一定会有人指出,九莉就是张爱玲,邵之雍就是胡兰成。张爱玲明知他的身份和为人,还是同他好,然后加油加醋的添上一大堆,此应彼和,存有私心和妒嫉的人更是每个人踢上一脚,恨不得踏死你为止。”他人口舌之外,宋淇又担心胡兰成会借此大出风头,“一个将近淹死的人,在水里抓得着什么就是什么,结果连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来?”
张爱玲认同宋淇的顾虑,厚厚一叠手稿从此锁进宋家的抽屉。尽管之后多年,张爱玲一直对《小团圆》修修改改,却惮于台湾的政治气候和书中涉及的复杂人事关系,《小团圆》始终没有面世。
1992年,张爱玲写下遗嘱,指定宋淇夫妇为自己全部遗产的继承人。将遗嘱寄给宋淇夫妇时,她并随遗嘱附上信件,交代了自己作品的处理方式,关于《小团圆》,她写了这么一句:“《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1995年9月8日,74岁的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团圆夜。
后来,宋淇、邝文美也相继离世。2007年,宋淇之子宋以朗接替父母,正式成为张爱玲遗产的执行人。在整理了张的所有遗作之后,宋以朗才终于决定:让《小团圆》重见天日。
这个决定立刻招来了争议。2009年2月22日,皇冠正式出版《小团圆》,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作家张小虹在《小团圆》发布四天后,在《联合报》撰文严厉指出,《小团圆》封存33年后出版,是违背了张爱玲原意的“合法盗版”,自己作为张爱玲的忠实读者,“只能以‘拒买、拒读、拒评’《小团圆》,聊表对张爱玲写作生涯最基本的敬意”。
宋以朗对此很无奈:“1992年她的确说要销毁,但那是一封信,不是遗嘱。信是选择性的,与遗嘱不同。1992年叫我销毁,怎知1993年没有叫我不要。”宋以朗查到了1993年,张爱玲与出版社编辑的通信,其中再次提到《小团圆》:“《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当年若非宋淇把关,指出胡兰成与台湾政治的问题,《小团圆》早已在1976年发表了。既然这些问题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决定直接发表当时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宋以朗在最终出版的前言中解释道。
《小团圆》毕竟摆满了台港各个书店的书架,“张迷”蜂拥而至,“张学”专家也衷心感激。
陈子善说:“我很感谢宋以朗先生让《小团圆》能够与世人见面,这是一部非同凡响的作品,会给张学研究开拓新的疆界。”但他也一再劝告读者:“不要对号入座,这是一部小说作品,完全对号入座就变成文艺化的简历,没有意义了”。
《小团圆》不是张爱玲最后的自传小说
“祖师奶奶”热了这许多年,传奇从未降温。即便她1995年魂归大海,遗世的文字每出土一点,便唤起一波新的热潮。从《同学少年都不贱》(2004)、《郁金香》(2005)到以电影再现的《色,戒》(2007),都莫不如是。2009年的《小团圆》亦然,又更加喧闹。
《小团圆》中,张爱玲回忆了一个真实得近乎苛刻的自己。这样的书写对读者来说是新鲜,对作者来说,却不是惟一的尝试。
事实上,自从1955年到达美国,张爱玲主要的创作皆来源于回忆。除了已经面世的16万字中文小说《小团圆》,还有两部英文自传体小说也已经被宋以朗整理出来,交付出版社谈论出版事宜。
它们是23万字的The Book of Change(暂译为《易经》)和30万字的The Fall of Pagoda(《坠塔》)。宋以朗表示书稿目前都已经交付出版社审核,可能出版的时间会在2010年左右。李欧梵看过了The Book of Change 387页的手稿;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双亦受港大出版社委托,看过超过420页的The Fall of Pagoda。两人共同的惊异是:这两部英文小说依然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写到张爱玲的少女时期,几乎可以构成《小团圆》的上集。
“英文小说不是很好读,很多对白、描写非常细致,交代很长很复杂的故事。与《小团圆》也有一些重复的情节。”沈双说,但真正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她要把同样的故事写来写去,写来写去,几乎是沉湎进那个回忆,是病态的自恋了。晚年她一人在美国,那个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李欧梵也有同样的疑问:“晚期她在美国,是什么样的环境,使得她不停地在回忆过去?前后六七十万字的回忆,那段经历仿佛真让她魂牵梦萦。好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台湾皇冠出版社副社长平云亦向本报证实,皇冠正计划将The Book of Change翻译成中文,争取在明年,也就是张爱玲逝世15周年的纪念时与英文版同期推出。平云说:“通过翻译重现张爱玲的文字风格非常困难,我们只能要求译者文字典雅优美,保留英文原著的含义。”尽管最终的翻译人选还未确定,但可以想见的是,不久的将来,随着这两本中文字数都不会低于25万字的“《小团圆》前传”相继面世,张爱玲热还要继续。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597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