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真相:四清运动 毛泽东:三成权力不在我手里

真相:四清运动 毛泽东:三成权力不在我手里
2007-12-07 09:33

  中共在1964年开展了一场四清运动,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卷入了这次运动,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毛泽东1965年1月不点名批评刘少奇,为此,刘少奇检讨说:对主席不够尊重。

王光美到桃园 毛泽东刘少奇分歧加剧

  1963年11月,王光美根据刘少奇要她下去锻炼的指示,化名董朴,以河北省公安厅秘书的名义参加了河北省委工作队,下到唐山专区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担任大队工作组副组长。林小波在《“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中记载,离京前,王光美问刘少奇,应该注意什么?刘少奇只简单地讲了一句:“不要先有框框,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王光美下乡参加农村“四清”运动,也受到毛泽东的赞同和支持。她每一次回来,毛泽东都向她询问情况,并多次说过,“根子在上面”。

刘少奇与王光美

  这一时期,刘少奇也多次提出“挖根子”。1964年春节期间,刘少奇在听取王光美的汇报时指出:犯严重“四不清”的错误,根子在哪里?我们说根子是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的腐蚀和影响,如一般所说的“错在干部,根子在地、富”,这是下面的根子,群众还提出有上面的根子。上面有根子没有?要不要挖?应该切实查一下上面的根子。很多事实说明,犯严重“四不清”错误的干部,如果没有上面干部的保护,就不敢犯那么严重的错误,不敢犯大错误。科员不拉科长下水,就不敢乱搞、大搞;科长不拉处长下水,就不敢乱搞、大搞;处长不拉部长下水,也不敢乱搞、大搞。生产队干部没有大队干部撑腰,不敢胡搞;大队干部没有公社干部撑腰,不敢胡搞;公社干部没有上面干部撑腰,也不敢胡搞。他强调,上面的根子要追,上面的根子更危险,一律要追,追到什么地方算什么地方,是公社的追到公社,是县委的追到县委,是地委的追到地委,是省委的追到省委,是中央的追到中央。

  刘少奇“挖根子”的思想,基本上是着眼于解决基层干部的贪污腐化、蜕化变质等问题。虽然提出要追中央的根子,但他对高级干部在政治上还是信任和倚重,而对农村基层干部,却明显表现出政治上的不信任。

  与刘少奇“眼光向下”不同,毛泽东一方面对基层干部贪污腐化、“被敌人拉出去,打进来”甚为不满;另一方面,又警觉中央高层出修正主义的问题。特别是1962年发生在中央高层的所谓“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使毛泽东一开始就有着与刘少奇不同的思路。而这种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在运动开始时尚不十分明显。但随着运动的大规模开展,两人的这种分歧日益加剧。

王光美回京介绍“桃园经验”

  1964年五一节前,王光美回到北京。在乡下五个月比较辛苦,她想休整一段时间再说。1964年7月5日,王光美向河北省委工作会议汇报,这个长达十余万言的讲稿被称为“桃园经验”。

  毛泽东看了“桃园经验”,很欣赏,亲自将这份总结批转全国,以示推广。他还推荐给江青和身边工作人员看。

  据《王光美访谈录》记载,1964年5月至6月,中央开了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会上进一步强调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在会上说:全国基层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刘少奇同意毛泽东的意见,提出在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以前,不能强调团结95%以上的干部。

  不久,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成立全国“四清”、“五反”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并主持修改《后十条》。这样,指导全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刘少奇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毛泽东的多次催促下,1964年9月1日,刘少奇才在前面加了按语,称其“是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比较完全、比较细致的典型经验总结”。刘同时又指出:桃园经验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所以桃园大队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要把它变为框框,到处套用。”

毛泽东发怒 刘少奇道歉

  也正是“桃园经验”,使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激化。1965年1月3日,第三届全国人大选举国家主席。据刘源回忆,这天,毛泽东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汇报“四清”情况,通知王光美也参加。再次当选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走到北京厅时,发现夫人在场,一下子愣住了。王是第一次参加毛主持的中央会议,心情很紧张。刘坐在她的对面,四目相望,却不好说什么。

  《“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记载,在这次会上,一些负责人汇报了运动开展的情况。当河北省委负责人汇报到保定地区新城县的试点情况时,毛泽东打断说:“集中了一万五千人,搞一个小县,二十八万人口,搞了几个月还搞不开。学习文件四十天,不进村。我看是搞了繁琐哲学。我不赞成这种学习。到农村去可以学嘛。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光是学文件怎么学得进去?有成绩没有?那个文件,一天就读完了。第二天议,议一个星期就下去。到农村里去学嘛,向贫下中农去学嘛。你一个新城县,二十八万人口,下去一万五千人,还说人少了。哪里来这么多的人?哪里要这么多的人?我看是人多了。你只依靠工作队,为什么不去依靠那个县的二十几万人?越学越蠢!反人家的右倾,结果自己右倾。”

  毛泽东的一通批评,叫人摸不着头脑。

  组织部长见局面不好收拾,请出开国元勋从中调解。陶铸、安子文又给刘少奇提意见。刘少奇为顾全大局,向元帅们征求意见,开了生活会,征求和听取批评。政治局开会时,刘少奇检讨说:对主席不够尊重。毛泽东却说:“这不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问题。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从不让步的。”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一线工作虽然还是由刘少奇主持;但是,毛泽东的一些重要想法和部署,已不再同刘少奇及其他常委商量。一年半后,“文革”爆发了。

  中共在1964年开展了一场四清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激化。毛泽东曾对刘少奇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

刘少奇与四清运动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中共面临着建政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如何认识这一危局以及怎样化解?中共中央高层出现了意见分歧,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决定在城乡发动四清运动。

  中共中央1963年2月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 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指出:“现在有的人三斤猪肉,几包纸烟,就被收买。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会后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包括在城市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等等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农村开展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

  1964年8月5号,中共成立“四清”指挥部,刘少奇亲自挂帅,成为四清运动的第一线指挥。

  四清运动一开始主要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斗争对象是城市和农村的腐败分子,后来随著一线工作的刘少奇向农村派工作队,工作队干部代替基层组织,开始了由工作队干部领导大兵团运动,斗争对象转向“地富反右坏”,斗争中逐渐出现乱搞斗争、打人、乱搜查、重点集训、乱扣帽子、乱立罚规等现象。四清运动逐渐从教育性质转向阶级斗争。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矛盾公开化

  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社教运动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矛盾公开化。


  会议本来是总结交流四清经验,12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这次很小规模的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与刘少奇争论起来。

  刘少奇提出,主要矛盾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跟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

  林小波的《“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记载,毛泽东则认为:“地、富、反、坏是后台老板,‘四不清’干部是当权派。你只搞地、富,贫下中农还是通不过的,迫切的是干部,地、富、反、坏还没有当权,过去又斗争过他们,群众对他们不怎么样。农村的中心问题是这一批干部,主要是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骑在他们头上,他们不好混,穷得要死。地、富、反、坏那些人已经搞臭过一次了。不是反封建吗?不是民主革命吗?不是分土地吗?至于这些当权派,从来没有搞臭过,他又是共产党,上面又听他的。不要管下层,只管五大领袖,这是共产党,是当权的人,不当权也是跟着跑的人。管你是挂名的共产党也算,过去是国民党的也算,过去是真共产党变了的也算,总而言之你是掌大权。就是要发动群众去整我们这个党,整那个支部,那个公社党委。中心问题是整党,不整党没希望。”

  毛泽东讲的是抓敌我矛盾,重点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就意味着“四不清”干部都得成为敌人。

  刘少奇仍坚持说:“‘四清’与‘四不清’,这是主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的。”矛盾的性质“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跟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

  毛泽东道:“我们这个运动,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是什么‘四清’‘四不清’运动,什么多种矛盾交叉的运动,哪有那么多交叉?所谓‘四清’、‘四不清’,什么社会里都能整;党内外矛盾交叉,什么党都能用。没有说明矛盾的性质!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教育运动,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据刘源、何家栋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记载,当时刘少奇问:“对这个‘派’,我总是理解不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有,但是资产阶级都要消亡了,怎么可能有什么派?一讲到派,人就太多了,不是到处都有敌我矛盾。煤炭部、冶金部,哪个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脱口而出:“张霖之就是!”(1967年1月22日,张被造反派批斗殴打致死,是文革中最早被殴打至死的正部级官员。)

  刘少奇不敢问了,因为在当时的情形下,毛泽东点谁的名,谁就倒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