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雪域高原上的大唐血脉

汉藏和亲与民族融合纪事——
雪域高原上的大唐血脉
2009-04-21 16:32
::文 潇风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率领代表团出席拉萨庆典活动。作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主管民族文物的干部,笔者有幸成为局里考察团4名成员之一,就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问题,先行赴西藏考察了一个月。这段经历,使笔者对西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是笔者研究汉藏文化关系的一点心得,望方家教正。

  1.饱受委屈的文成公主

  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修建过程:人们如何在林芝伐木,如何用牛皮船运输,监工如何惩罚工人……以及捐资兴建者的记录;也可以看到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到长安迎娶文成公主的场景。

  在布达拉山顶的红宫底层,我们来到传说中松赞干布夫妇住过的地方。那是一个又小又黑的山洞,由于松赞干布自称观世音的化身,这个山洞又被称为“法王洞”。洞中塑有三人并坐的塑像——松赞干布与他的两位夫人——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

  进藏之前,笔者并不知道松赞干布还有另一门婚姻,而且就迎娶的顺序来说,尼泊尔赤尊在先,大唐文成在后。大昭寺就是松赞干布为供奉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而建造的。与文成公主的地位相称,藏王为供奉她所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营造的宫殿,名叫“小昭寺”,位居布达拉宫所坐落的红山之北,庙门向东,不仅与大昭寺以背相向,与夫婿所在的布达拉宫也呈离心之态。与大昭寺的规模庞大、金碧辉煌、香火旺盛、僧侣群集相比,小昭寺就冷清多了……

  入藏前笔者以为,藏族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年轻有为又聪明英俊的松赞干布王,与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公主的爱情是何其美丽、坚实……

  历史事实是,当雪域高原上的吐蕃王决定与大唐交好时,这个“天朝上国”并无准备。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第一次向唐朝求婚时,遭到拒绝。为此,年轻的吐蕃王子迁怒于被大唐皇帝选为驸马的吐谷浑王子,并在638年发动了攻打吐谷浑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情场上的胜手成了战场上的败将。松赞干布大获全胜之后,又将兵锋直指大唐,并一度攻破松州(松州地在今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境内)。但当大唐皇帝命他的大将侯君集率5万大军反击时,吐蕃军队一触即溃。在吐蕃内部“主和派”的斡旋下,松赞干布640年再次派遣禄东赞到长安向大唐请婚。

  641年,唐太宗同意与吐蕃结亲。在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的护送下,文成公主在路上走了两年,终于在643年到达雪域。据成书于1388年的《西藏王统记》(由萨迦派喇嘛索南坚赞撰写)记载,文成公主到达时,受到空前盛大的欢迎,但此后的一个月,她被安置在红山北面沙漠中的一个帐篷里,她的夫君连见都没有见她一面。伤心的文成公主收拾行李,准备径自返回长安。但吐蕃的官员对她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我们引路,你寸步难行!”

  松赞干布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对于骄傲的尼泊尔公主来说,是一个感情上的打击。她的周围聚集起一群对唐朝不满的大臣。他们的核心人物,除了原先的“主战派”官员,就是前往长安求婚遭到怠慢的使者。

  赤尊与文成的“夫人斗法”,显然只能在三个邦国利益的大框架内进行。其中胜负,端视各自的造化,以及周围大臣的人心向背。今天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大唐公主受过多少委屈。

  而笔者认为,唐蕃联姻,大概是诸种政治和外交手段中,成本最低的一种交易。唐朝既无力应付这个偏远的邦国,自然也不希望它成为自己的敌人。而吐蕃人确有不为友即为敌的倾向。对于英明的唐太宗来说,在皇室宗亲的众多女子中挑选一个,应不太难。据统计,大唐王室曾用20位公主与周边的10个友邦结亲,其中两个嫁到西藏。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他死后归葬自己的家乡——山南穷结。文成比他多活了30年。文成死后,人们依照松赞干布的遗言,将他们夫妇合葬。

  2.历史“指示”松赞干布向北走

  反思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西藏与中原王朝的历史关系,并非中原王朝压迫的结果,而是当时的藏王,根据人文、历史、经济等多种需要作出的选择。藏族自古以来就有交好一个大国,作为依靠的传统。在松赞干布时代,喜马拉雅山南的北印度,正好是强大的戒日王统治时期。但是,历史没有指示松赞干布往南走,而是指示他向北走。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当时的大唐建都西安,距西藏较近,大唐盛世发出的文明辐射力,对西藏造成的向心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以后中原王朝偏安江南、建都北京,在古代交通与信息交流手段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下,二者关系就多了一重障碍。如果说,元朝蒙古族由于骑马的便捷和游牧区域邻近的关系,尚可对西藏实行直接控制,但明代对西藏的控制就明显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松赞干布与两位夫人都没有生下子嗣。他后来又娶了三房妃子,而五位妃子都没有给他留下子嗣。直到最后,娶了一位来自“上方藏域”(按照历史上的传统行政区划,西藏分为上、中、下三区:上区为阿里三部,中区为卫藏四翼,下区为青藏六岗)的姑娘尺姜(纳芒妃),才生下一位王子。

  3.雪域高原上的大唐血脉

  真正把血液融入藏族的,是大唐的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

  公元704年,吐蕃王朝的王位传到赤德祖赞(698年-755年,吐蕃第36任赞普,又译尺带珠丹、墀德祖赞)手中。赤德祖赞继承了松赞干布与大唐和亲的路线,曾打算为自己与大理南诏公主所生的独生儿子迎娶大唐的金城公主为妻。不料,金城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的公主)到达西藏前,那位被视为“天神所赐”的儿子不幸坠马而死。据说,金城公主听到这个消息,昏倒在地。后来,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她嫁给了赤德祖赞本人。

  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生下了赤松德赞(742年-797年,又译墀松德赞)。

  在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父子的提倡下,印度佛教取代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取得了统治地位。为了弘扬佛法,正是这位有大唐血脉的赤松德赞,修建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与现代上层社会得风气之先,把子弟送往国外一样,赤松德赞在建立桑耶寺的同时,还招收富家子弟成立出家僧团。在最初出家的7人中,就有赤松德赞自己的儿子。由松赞干布崇佛,到赤德祖赞父子令佛教在雪域的第一次弘扬,史称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赤松德赞继位时,他的舅舅家——大唐王室已遭逢“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国力积弱的时节。这时,在赤松德赞的率领下,吐蕃军队四处进攻。在他去世前,已将势力推广至“西逾葱岭,北抵天山,东蚀大唐陇右诸州和剑南西界松、茂、雅、黎之地,东南并摩些诸蛮,南达印缅平原的北部”的地域。

  赤松德赞在创造了吐蕃王朝最辉煌的历史后,于公元797年谢世。

  藏族军人与陇、青、川、滇边的原住民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有的还成为当地的土司。这些人既保持着藏族的生活方式,又继续着同中原百姓与政权的交往,与内地经济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藏传佛教的僧侣也把寺庙和香火在新占领的地区种下,传播了藏传佛教,并与汉地佛教进行了融合。

  4.民族融合的向心力使然

  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民族融合的向心力往往会帮助这个民族作出历史的选择。如果真如十四世达赖所说,自辛亥革命脱离清廷以后,西藏已是一个“独立国家”,以下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民会议,西藏共有10名法定代表(前藏6名、后藏4名)、8名列席代表(前藏3名、后藏5名)参加。

  1933年,十三世达赖圆寂。西藏出现政教权力真空。三大寺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会议决议,由第五世热振活佛出任摄政,掌管西藏政教事务。西藏驻京办事处将噶厦来电于1934年1月26日书面报告了中央政府行政院。热振掌管西藏政教事务以后,和中央政府建立了密切关系。1943年,国民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热振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见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