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蔣經國 | |
![]() | |
任期 1978年5月20日 – 1988年1月13日 | |
前任 | 嚴家淦 |
---|---|
繼任 | 李登輝 |
任期 1972年6月1日 – 1978年5月19日 | |
前任 | 嚴家淦 |
繼任 | 孫運璿 |
任期 1975年4月28日 – 1988年1月13日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李登輝 |
出生 | 1910年4月27日 中國浙江奉化縣 |
逝世 | 1988年1月13日(78歲) 台灣台北市 |
國籍 | 中華民國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配偶 | 蔣方良 |
信仰 | 基督教 |
學歷 | |
---|---|
| |
經歷 | |
|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浙江奉化人。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職。
目錄[隱藏] |
[編輯] 生平
蔣經國為蔣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未時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國共關係惡化後,遭史達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
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回國。193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9年擔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政績卓越,有稱其為「蔣青天」者。1944年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1948年金圓券改革,蔣經國至上海進行經濟管制,與孔宋集團發生正面衝突,工作受阻。
1949年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進行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台灣事宜。國民政府遷台後蔣經國於1950年擔任總政戰部主任,負責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家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決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機構與青年學生的影響力。1954年擔任國防會議副祕書長。此後蔣經國歷任要職,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長(1965年1月3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會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長(1972年5月29日)等職。
蔣經國曾在1966年訪韓、1967年訪日。1970年第四度訪美時在紐約遭到台灣青年黃文雄、鄭自才企圖刺殺未果。
1972年,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75年,繼蔣介石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
由於1978年美國宣佈將與中華民國斷交,以致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國內外政治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佈組黨。
1981年,因應解放軍空軍實力增強,與國軍戰機性能不足以保衛台灣制空權,遂推動中華民國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案,發起台灣自製新一代超音速戰機「鷹揚計劃」。
1984年連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
1984年10月15日上午九點,台灣情報機構涉及派遣幫派人士到美國本土刺殺寫了《蔣經國傳》的作家江南,相關的人證無法直接證明蔣孝武是背後主謀者。而此案引起美國方面的極大不滿。11月12日,他下令執行「一清專案」掃黑行動,將其中2個幫派人士抓獲。1985年1月10日,他又下令逮捕涉嫌此案的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要求徹查此案。7月1日,蔣經國下令取消「國防部情報局」,將該局業務與參謀本部特種軍情室合併,另組「軍事情報局」,由參謀總長負責指揮。該局局長由原八軍團司令盧光義擔任。此後一直到過世,蔣經國在情治首長出缺時,寧以軍事將領接任而不提拔情治系統人士。
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不得不透過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美國《時代雜誌》專訪,表示自己已是台灣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依憲法選舉產生,「中華民國總統」的職位不再由蔣家人繼任。
1987年宣佈解嚴、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88年開放報禁。
1988年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職務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憲宣誓繼任。
[編輯] 蔣經國主政時期經濟發展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六千美元,並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民國63年(1974年),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為台灣前景提出新的發展方向,行政院祕書長費驊邀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費驊在交通大學的同學)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同是交大校友)在台北市懷寧街的豆漿店商討台灣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電子。
[編輯] 推動政治民主化

蔣介石逝世後,台灣社會由追求經濟的富裕,轉向追求政治的民主。這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趨勢的隱隱胎動。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對岸、國際局勢和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及直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待時任駐美代表的錢復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長期戒嚴的觀感。1986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中華民國正式解除在台灣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台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編輯] 政治評價
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對蔣經國的評價比其父蔣介石來得高。
由於蔣經國開明的形象、加上執政時期正逢台灣快速的經濟發展、同時台灣社會秩序良好、專業人士不受制肘、最後放手台灣民主化、開放大陸探親等關係,配合上當時隱惡揚善的媒體環境,使他獲得人民很高的認同,台灣歷次調查顯示,蔣經國均為台灣人民最懷念及肯定的總統。而由於其所展現的親民風格,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部分政壇人物,如宋楚瑜、馬英九皆標舉蔣經國為從政典範,努力要營造類似的形象。
蔣經國於1972年起推行的青年裝,曾長期為台灣公務人員的形象裝扮,而其簡單的夾克穿著,也常被當作政治人物下鄉的形象。
但以民主國家的總統標準來檢驗,他仍是一個擁有無比權力的執政者;另外許多人士認為考慮獨裁專制可以輕易控制媒體及爆發的人權案件,尤其是媒體控制影響至今(例如媒體還是像戒嚴時期一樣對某些人士隱惡揚善,同時對其政治對手隱善揚惡),換句話說就是他的高度評價一部份是建立在媒體優待下。李敖稱他:「開明的皇帝,專制的總統。」以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
[編輯] 正面評價
- 解除戒嚴令,開放報禁、黨禁,並替未來政治全面民主化鋪路。
- 開放大陸探親,打破兩岸中斷近40年的隔閡,促進改善兩岸關係。
- 大量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李登輝)等,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 推動許多建設及政策,譬如十大建設。
- 任用大批專業技術及財經官僚主政(如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人)
- 讓台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讓台灣贏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美譽。
- 創設中國青年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給予青年戶外活動參與社交的空間,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來源請求]。
- 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並實際走訪台灣各鄉鎮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勤政愛民,成為台灣走透透的始祖。其親自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以拉近與人民的距離,據知每年超過200次,勤勞程度難有人出其右。同時也極注重偏鄉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也改善偏鄉地區人民的生活。
- 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改革台灣人鋪張餐飲的陋習,因此在電視上的政令宣導時告知大眾:台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指餐飲開銷的費用可挪來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同時提倡「梅花餐」〈指每餐五菜一湯,五菜指梅花的五片花瓣,湯則位在花蕊位置,使餐飲闊奢風氣得以收斂〉。
- 在推行十大建設之前先推行針對政府行政方面的十項革新,使行政執行更為簡廉有效,進而讓十大建設施行時更加紮實,此外也向人民頒布「政治與社會革新」的八項要點,也有人將此兩次的革新頒布共稱為十八項革新。
- 推動台灣的航太科技:譬如研發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經國號戰機。
[編輯] 負面評價
- 太早過世,使台灣未紮實全民民主思想觀念下推行民主化、自由化,導致後續繼任總統偏向政治鬥爭及貪污舞弊重生。
- [來源請求]
- [來源請求]
- 承襲了軍事政治的政治手段,嚴格實行黨操控軍政的體制,由於過去在蘇聯留學10年期間加入過共產黨,因此他的許多做法,都有共產黨的色彩,例如縱容特務政治,助長白色恐怖,迫害言論自由,對於政治異議者也有殘酷之處。例如美麗島事件、[來源請求]
- 國民黨雖然推行反日教育,但統治手段承襲許多日本治台的不文明手段、也承襲許多日本軍國主義、皇民化的內涵、也在暗中歧視台灣人,這些統治手段到了蔣經國時代末期都未取消;[來源請求]
- 一清專案的錯誤治安政策,不但違反法律保留追訴權及憲法第8條的保護人權自主外,江南命案後各幫派領導者全部掃蕩入獄,黑道人物出獄後為了自清,更藉由在地方及政治勢力漂白,例:臺南黑幫老大王振鏗、楊光男、三重黑松王瑛嵐、被余天聘為高雄市演藝工會理事長的楊雙五、羅福助、鄭太吉、黃慶平等。;而李登輝執政時,為抗衡中央政府以外省勢力為主的情況,引入地方政治人物導致黑金政治及政商不分的情況,將台灣帶到「黑道治國」、「黑金政治」困境的遠因。
- 在獨裁政權下,政府強力控制對於司法教育及媒體,中央政府雖然鮮少貪污事件,但實際上地方政府貪污狀況十分嚴重;執政後期爆發十信案為一例。
- 對兒子的教育嚴重失敗:蔣經國兒子中有惹事之徒。例:蔣孝武,民間傳聞紛紛,令人難以領教。
- 基本上繼承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外交政策,使中華民國的外交困境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很諷刺的是,除了國共兩黨的恐怖統治外、過去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不約而同的[來源請求]
[編輯] 軼聞
蔣經國當年在上海改革金圓券後來遇上阻力。蔣經國查封的其中一家公司為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所有。蔣經國因宋美齡的壓力而被迫放人,蔣本人亦因此事而辭職求去。因此在台灣,蔣經國時代來臨之後,蔣家後期的家族內鬥便從蔣經國和宋美齡的心結開始,對於孔家的成員表明一律拒絕往來,更不准孔家在官場上,牽涉所有官職與政治活動,直到蔣經國過世為止才結束。
[編輯] 家庭
蔣經國與蔣方良有三兒一女,三個兒子分別是蔣孝文、蔣孝武和蔣孝勇,女兒是蔣孝章。蔣經國在江西工作時,還與章亞若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章孝嚴(2005年3月已經改從父姓為蔣孝嚴)和章孝慈。蔣經國的六個子女中,如今只剩下蔣孝嚴和蔣孝章,其餘四子皆英年早逝。
[編輯] 參見
官銜 | ||
---|---|---|
中華民國政府元首 | ||
前任: 嚴家淦 | 中華民國總統 1978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第6-7任 | 繼任: 李登輝 |
中華民國行政院 | ||
前任: 俞大維 |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1965年—1969年 | 繼任: 黃杰 |
前任: 嚴家淦 | 行政院院長 1972年6月1日 —1978年5月19日 | 繼任: 孫運璿 |
黨職 | ||
前任: 蔣介石 | 中國國民黨主席 1975年—1988年 | 繼任: 李登輝 |
顯示▼隱藏▲ 中華民國總統 | |
---|---|
蔣中正 - 李宗仁(代理)- 蔣中正(復職)- 嚴家淦 - 蔣經國 - 李登輝 - 陳水扁 - 馬英九 |
顯示▼隱藏▲ 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 ||
---|---|---|
國民政府時期 (1928-1948) | 譚延闓 - 蔣中正 - 孫科 - 汪兆銘 - 蔣中正(二次)- 孔祥熙 - 蔣中正(三次)- 宋子文 - 張群 | |
行憲後 (1948-1997) | 翁文灝 - 孫科(二次)- 何應欽 - 閻錫山 - 陳誠 - 俞鴻鈞 - 陳誠(二次)- 嚴家淦 - 蔣經國 - 孫運璿 - 俞國華 - 李煥 - 郝柏村 - 連戰 | |
第四次修憲以來 (1997-) | 蕭萬長 - 唐飛 - 張俊雄 - 游錫堃 - 謝長廷 - 蘇貞昌 - 張俊雄(二次)- 劉兆玄 |
顯示▼隱藏▲ 中國國民黨領袖 | ||
---|---|---|
總理 (1919-1925) | 孫文 | |
主席 (1926-1927,1935-1936) | 張靜江 - 蔣中正 - 胡漢民 | |
總裁 (1938-1975) | 蔣中正 | |
主席 (1975-) | 蔣經國 - 李登輝 - 連戰 - 馬英九 - 吳伯雄 |
顯示▼隱藏▲ 冷戰(分類) | |
---|---|
1940年代 | 雅爾達會議 - 波茨坦會議 - 國共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馬歇爾計劃 - 莫洛托夫計劃 - 柏林封鎖 |
1950年代 | 韓戰 - 匈牙利革命 - 蘇伊士運河戰爭 - 越戰 - 史潑尼克危機 - 廚房辯論 |
1960年代 | 1960年U-2危機 - 豬灣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古巴飛彈危機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緩和政策 |
1970年代 | 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桌球外交 - 1972年尼克森訪華 - 安哥拉內戰 - 歐加登戰爭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 - 1979年阿富汗戰爭 |
1980年代 |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維(開放性 - 蘇聯經濟改革) - 六四事件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1990年代 | 兩德統一 - 蘇聯解體 |
參看 | 鐵幕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紅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
組織 | 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報局 - 克格勃 - 經濟互助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 - 史塔西 - 不結盟運動 |
競賽 | 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
意識形態 | 資本主義 - 帝國主義 - 共產主義 - 史達林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義 - 毛澤東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反共主義 - 杜魯門主義 - 麥卡錫主義 |
人物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