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书香世界

作者 安娜

发表日期 30/04/2009 更新日期 30/04/2009 14:34 TU

听众朋友好,欢迎在每周三这个时间走进书香世界。我是安娜。

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之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要想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读读新星出版社今年三月推出的由徐贲ben著《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

本书通过对全球化和民族认同这些热门话题的讨论,来关注公共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由于本书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所以更凸显作者在中国领域深入的研究。

作者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著有《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等书籍。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我们在思考当今生活中的一种新经验全球化的时候,应该以一种特定的价值原则为判断标准,这个特定的价值原则为判断标准就是“尊严,”而这个尊严不仅是个人的尊严,而且也是群体公共生活的尊严。作者提出:全球化的新经验前所未有地向人们提出了群体尊严问题。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无一不与一些群体损害另一些群体的尊严有关。

本书在“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以及“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等章节中,着重讨论这一问题。指出:

群体在国际间所遭受到的无尊严和蔑视与个人在国家群体内部遭受到的无尊严和蔑视十分相似。反对无尊严和蔑视就是争取承认。争取承认从根本上把全球正义和社会正义联系为一个整体。在全球政治和公民政治中,对群体和对个人的基本道德原则都是首先从反面来确立的,那就是不伤害和不羞辱。

作者指出:全球关系中的霸权、强制性渗透、剥削及控制和国家群体内部的压迫、迫害、舆论钳制、经济剥削和政治暴力,这些都是不正义的。因为它们都在破坏人的完整性。

作者认为,在国家社会群体中,二十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二十世纪的现代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迫使人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关于对权力的空前激情代替了人类和人群的公共生活意义,作者引述萨弗朗斯基所说,“世界变成了一个权力关系的迷宫。”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总是对弱者毫不留情。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本书强调: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网上的公民杂志有篇书评,《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爱这个世界。作者就提出:公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公共行为和言论,相互对待和相处的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者消解这种凝聚力和亲和力。所以,当你并不自察地承担了自身所在的文化环境里的制度的恶,你满怀戒备地抱紧自己包坐在火车上,并用不信任的眼神扫视坐在你周围的人,承接了这种眼神的人,便与你一起构建了一个互不信任、互相提防戒备的公共空间,同时一起认同了你们所在的文化环境其包容恶的缺陷,一起承受自我尊严的损伤,也一起伤害了公共生活的尊严。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在的文化的建设者。当我们以自己的理性选择分享了某个正确的观念,并使它在合理的程度内达成可供更多人分享的共识,我们便为这个公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徐贲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他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在实践一个于公共文化建设极为有益的行动。这个积极的意义,它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行为逻辑: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在的文化的建设者。《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还发出这样负责的声音,为了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每一个人怀着希望优雅欢欣地步入公共生活,爱这个世界。

书香世界

29/04/200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