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匈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重新划分世界的争斗愈演愈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时,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同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5天后,大战爆发。战幕拉开后,硝烟弥漫,伤亡异常惨重。英法联军减员厉害,劳力极度匮乏。已经宣布全国总动员的法国政府遂生招募外国劳工之念。
当时的中国,正值推翻帝制、成立民国不久,在国际事务中奉行中立政策。然而,当法国军事代表团赴华谈判后,中国从正义出发,同意英法联合在华招募劳工,山东、河北、河南、直隶、湖北、江苏、福建和浙江等省的14万年龄在20岁至35岁的中华男儿与英法政府签下了为期5年的劳务合同。(据说,俄国当时也招募了9万华工。)
应征的华工在军队的护送下,乘船来到欧洲,分别在法国的马赛和英国的曼彻斯特登岸,其中9万6千人分配到英国军队工作,3万7千人归法国指挥,另有1万人借给了美国志愿前来参战的军队,在后方工作。华工抵欧后,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即承担了大量困苦之劳役,例如清除道路、修筑工事营房、装卸船只、制造枪弹、在野战医院救护伤员、甚至掩埋阵亡士兵和扫雷等。为英法在一战中取胜,立下汗马功劳。但是,远道而来的华工在战争期间,劳务繁重、条件恶劣不说,待遇也极其惨苦,犹如"苦力",每日工作10小时,报酬仅5法郎而已。更有甚者,华工在饥寒交迫的同时,还要忍受英军官兵像对待猪狗般的虐待,动辄遭打骂,甚至被枪杀。
1917年8月14日,段琪瑞政府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对德奥宣战后,在法华工的一部分便持枪上阵,作为士兵直接在前线参加战斗。青山处处埋忠骨直接参与作战的华工人数虽然不多,但对兵力亟缺的英法联军而言,却大有"输血"之功。在整个一战期间,欧洲战场华工伤亡惨重。大战胜利后,从1911年秋季开始,有11万华工被陆续遣返回国。当年来到西欧的华工中,有近2万人失踪,其中既有阵亡、伤亡或病亡的华工,也有失踪、逃跑或自愿继续留在法国者。
据现有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华工曾经奋战的法国下加莱省(PAS-DE-CALAIS)、索姆省(SOMME)、塞纳滨海省(SEINE-MARITIME)、埃纳省(AISNE)、瓦兹省(OISE)、孚日省(VOGES)和罗纳河口省(BOUCHE-DU-RHONE)等地,共有56处公墓的1791墓穴葬有华工,这些公墓有的属于当地政府,有的则属于军方或英国,其中最大的一处便
是法华各界举行公祭的努瓦耶勒华工墓园,葬有838位华工英魂。此外,当年战场的比利时境内也有14处公墓葬有73名华工。墓碑上铭刻的生卒年月表明,有的华工抵法仅30余日便长眠异国他乡。战后,定居法国的华工在巴黎西郊立案成立了旅法华工总会。每逢法国国庆或停战纪念日,华工都会列队持旗,参加阅兵。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政府下令解散所有外国社团,旅法华工总会才偃旗息鼓。自此,一战时期,华工为法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渐渐为人淡忘。
历史不应忘记
1925年4月2日,旅法华工总会曾经呈文法国政府,要求开辟为法国捐躯的华工特别墓地、树立华工纪念碑、抚恤死难家属和战争荣残者家属、拨款华人子弟教育等,但遭到拒绝。直至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经华进会的奔走和敦促下,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尘封数十年的华工为法国捐躯的英雄史诗方重见天日。是年11月28日,法国政府向吕虎臣、曾广培两位老华工颁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在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的克雷蒂安.德.特鲁瓦耶街16号镶立华工纪念铜牌,中法两国文字写就的碑文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华工的贡献:"公元1916年至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加盟军抗战工作,有数千人献出了生命。抗战胜利后,3000名华工定居法国,并在巴黎的里昂火车站附近形成了第一个华人社区"。
10年后,在华进会的不懈努力下,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华人城的博德古尔公园(JARDIN
BEAUDRICOURT)内,竖立石碑,"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评价一战华工的功绩时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90年代末,法国的影视导演奥列维.纪东无意之中撞见了这段历史,深受震撼,于是,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查找有关史料,并采访了定居法国的华工及其后代,最终拍成了
专题片《一战中的14万中国人》。在法国电视台播出后,欧洲观众感叹不已。华进会秘书长陈克光先生透露,华进会已同法国有关方面商定,在适当的时候,将在巴黎的里昂火车站附近纪念铜牌旁的公园内建一座华工纪念雕塑,目前,雕塑的征稿进展顺利,已有法国和中国的艺术家推荐了雕塑样稿。巴黎计划兴建的第三机场初步选址索姆省,这本来是法国自己的事情,岂料这一设想竟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微词,理由是当地有众多的英属一战墓园,新机场会惊扰长眠地下的英灵。听到这一新闻,不知读者诸君作何感想?老华工李秀云
1894年12月22日出生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李秀云,从风景如画的苏州,万里迢迢于1916年8月14日来到法国。协助英法联军,在战地服务。1918年,一战终于结束,大多数的华工都返回了中国。李秀云留了下来,在歌梅驿水泥厂工作。1946年5月25日与法国小姐安得烈.欧仁妮结婚。欧仁妮出生于1913年,是法国西北部
61省奥恩市人。婚后住在歌梅驿,育有3子3女。李秀云1971年去世。他的大儿子路西,在巴黎郊外95区小百货店工作。经常到3区、4区进货。路西为人厚道,他很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苏州寻根访祖。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七十年。为了表彰第一次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参与盟军抗战,和法国人民共赴国难流血流汗立下的功绩,法国政府特别授予当年参战如今仅存的二位)老华工吕虎臣。曾广培骑士军团荣誉勋章。
吕虎臣原籍河北省天津县, 1894年生,
1916年来到法国。他先后做过战地华工、工厂工人,也做过小生意。吕老在做华工期间担任过华工中工团组织的领头人,为华工的福利和团结出过不少力。战争结束之后,大部分华工返回中国,吕虎臣留在法国。不久,他和当地的一位法国姑娘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后来,妻子病故,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住在巴黎西郊的一个小镇。几十年来,吕虎臣仅靠工厂做工的微薄工资,养活家小。妻子故去后,孩子们自立门户,晚年的他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一直到九十四岁去世。广培于
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16年来到法国,从事战地服务。战后复员,留居巴黎。一直到1944年11月1日。曾老有兄弟四人,均在原籍生活。他曾多次汇款接济家人,并曾返国探望。1975年其侄孙曾向茂由香港移民法国,祖孙团聚。
曾老平时身体健壮,甚少病痛,为人慷慨大方,经常帮助别人,人缘极佳。逝世后于11月9月下午三时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墓举行葬礼,侨团各界,亲朋好友,赠送挽额、挽联、"花圈,来到灵前祭奠,场面简单庄严,极备哀荣。
天涯之旅
我叫叶清元,1917年年底,我满17岁,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宣布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当年正好碰上英法两国到中国招募劳工,赴欧参战。浙江青田是一个贫穷的小山城,天灾人祸,人们无法谋生,我们一批青年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是条生路,一哄而拥去报了名。凡去报名的,几乎全部录用。后来我才知道,这次赴欧的劳工一共有十多万人。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县政府把我们一村一乡的招募劳工集中起来,每人发给一套棉衣,五块大洋。我把五块大洋给了父母。1917年12月26日,我在上海登船,手中拿一把温州的油纸伞,肩背一个小包袱,登上法国人的油船,奔赴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们的船在海上漂流了一个多月,才从马赛港登陆,然后我们被分配到各个战区。在法国干活衣食无缺。我们每天总是很卖力地做工事。由于我们青田人特别能吃苦,一些限时防御工事,交到我们手里也常常提前完成。指挥官经常翘起大拇指称赞我们:"Chinoin,Chinoin"。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们得到不少的奖赏。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法国政府宣布:凡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每人发给奖金,并由法国政府安全护送返国。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辅助就学就业。我们中国人,怀乡恋旧之情较浓,战后绝大部分都回国了。因为那时,我们一年来的积蓄,加上政府给的奖金,差不多每个人都有百元大洋了。
我在巴黎留了下来
当时一起留下的大概有几千人,有不少人住在里昂火车站附近。有的摆地摊;有的提蓝叫卖;有的开洗衣铺。我和一个堂兄开了一间小餐馆。一人主厨,一人跑堂。法国人听说新开了间中国餐馆,都很好奇,都要来尝尝中国才的滋味,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意当然就很好了。半年以后,我们实在忙不过来了,就请了一位法国小姐来帮忙。这位法国小姐,后来就和我的堂兄结了婚。
1920年年底,我积蓄了一笔钱,就回到了青田老家,跟家乡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在家乡过了旧历年后,我和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就一起又回到了巴黎。后来我们兄弟几个开了店铺,卖杂货和青田石雕,还有一半是开饭店。我就这样过了一辈子。1985年,我退休后就告老还乡了。
历史的见证
他!经历了三个世纪,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他和法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参与了一战二战,他就是来自中国的老华工,名叫朱桂生(JEAU
TCHOU KOIEI CHENG)。
朱桂生,1896年12月24日,生于江苏丹阳。他从小失去父母,受尽生活的煎熬。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由于英法联军在战场上频频失利,造成了兵员和劳力的严重不足。1915年12月,法国派出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到中国,与当时的北洋政府谈判,中国招募劳工,到英法战地服务。达成协议之后,从1916年开始,中国一共派出了十四万劳工,他们分批从上海坐邮船到马赛,然后分赴各个战区。时年20岁、年轻力壮的朱桂生,得到消息后就前去报名。录取后,他从上海登上邮船。不巧遇到大风,在大海里漂泊五个多月,吃的是炒米,受尽吃尽艰辛万苦。时过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朱桂生仍然记忆犹新:想不到去法兰西的路程,也是这么的艰难险阻......
到了马赛港,分配到拉罗舍尔市(LA ROCHELLE)兰斯区(LA
PALLICE)战地服务。朱桂生的劳工编号是27746,刺青在手臂上。他干过面粉厂、运送粮食弹药等工作。1917年中国政府对德国宣战,部分华工被英法盟军直接拨入步兵、炮兵部队,同英国人法国人并肩作战。战争结束后,很多同胞返回祖国家乡。他和十几个同胞,就在兰斯地区住了下来。兰斯区是在罗舍尔市附近的一个小港口,在法国的西南面,面临太平洋的一个海港码头。此地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朱桂生就在码头上找了份当吊车司机的工作。1921年与当地法国姑娘巴蒂斯特(BAPTISTINE
RESCH)相爱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
1939年5月,战火烽烟又起,德国法西斯侵占了兰斯区。当年9月朱桂生正式参军,再次成为一名无畏的战士。在部队,朱桂生从事后勤工作,负责部马匹调度工作。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朱桂生的十九岁儿子不幸在舰船上发病身亡。家仇国恨,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创伤。二战结束后,朱桂生一家就一直住在兰斯区,也一直在兰斯码头工作,他先后当过司机、电工、冷冻库房工人,直到退休。朱桂生为人豪爽,性格开朗,经常到公园码头走动,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和邻居关系非常融洽。朱桂生有时也想家,看到家乡的人就特别高兴。有一次兰斯来了一艘香港的货轮,他特地请香港的船员到他家去做客,至今照片还挂在他的客厅里。朱桂生有时也感到寂寞,经常感慨地说:"我亲眼看着我的老乡一个个离去,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1996年,与他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75年的老伴离他而去,朱桂生更觉得孤独,幸好他有两个孝顺的女儿,大女儿住在巴黎市郊蒙特尔市(MONTREIL),常接他到家里住;小女儿就住在兰斯市,经常去看望照顾,给老人带来了温暖和温馨,也博得人们的钦羡和嘉许。来自异国为保卫法国而先后参加过一战和二战的朱桂生,以及其孝顺的女儿的故事,在兰斯市和拉罗舍尔市光为人知,引为美谈。
近几年,朱桂生的生日,拉罗舍尔市市长还亲自到他家祝贺。市长说:"老人家不仅是一位老寿星,也是融入法国社会的一个典范,亦是拉罗舍尔市全市市民的骄傲。"每逢老人生日之际,拉罗舍尔市的报纸都会作一些专题报道。今年
3月5日,老寿星不幸在家里去世。消息传出后,拉罗舍尔市报纸、西南报也发布消息、唁电表示哀悼,同时向他的亲属表示慰问。3月7日下午2点30分,老寿星的女儿、孙、曾孙辈及亲友等在灵前祭奠后,让老人安息在小灵鸟公墓里(LE
CIMETIERE DE LA ROSSIGNOLETTE)。
安息吧,你的事迹,将永存中、法两国人民的心田!
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关注者
博客归档
-
▼
2009
(521)
-
▼
五月
(345)
- 旧案回顾--山水一览
- 邓玉娇案幕后凶手
- 惊骇内幕:中共红色渗透加拿大 直通几届总理
- 震撼!美国华裔女记者冒死偷拍朝鲜内幕 视频
- RFA独家:赵紫阳录音回忆的历史背景(鲍彤)
- 《华邮》把赵紫阳的秘密录音摘录上网(附视频录音)
- 六四伤残者齐志勇在病房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视频)(图)
- 赵紫阳秘密录音回忆录出版 揭六四镇压
- 杨道: 灾后一周年的北川
- 只有禁书才热卖?中国文学在海外遭尴尬
- 英国女性担心身材不好抗拒做爱
- 美国大学师生联名要求以战争罪审判赖斯
- 抗战时期投靠日本鬼子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图)
- 日本80后小说:『裂舌』让人头皮麻(图)
- 美高官被控向中国泄密,中国籍女子被捕
- 中国政治改革的认识误区及契机
- 马英九抛与胡锦涛会晤信号 曾有多种会晤版本
- 哈佛出版蒋介石新传:蒋介石终究赢了毛泽东
- 陈振聪再提龚陈恋 称龚如心主动发生关系
- 移民经验谈:我的美国绿卡面试全过程实录
- 人在加拿大:体验形形色色的销售
- 美士兵因06年奸杀伊拉克少女面临死刑(图)
- 就冲着省委食堂的饭菜 调我去哪儿我也不去
- 长征之谜: 女红军最头痛来例假(图)
- 马英九欠温家宝一个公道 温家宝捐弃前嫌
- 郎咸平:美国为何只救助金融行业 不救制造业
- 意大利总理与美女部长打色情电话(图)
- 18岁内衣模特大曝料 贝卢斯科尼很好色
- 5.12大地震北川周年祭奠现场实拍 (组图)
- 意大利总理和女部长成油画裸体天使(图)
- 死亡数字仍是谜 传北川中学1400学生罹难
- 美国之音记者现场观察:新旧北川
- 重庆:四名小学生服毒自杀 媒体称有隐情
- 鲁迅被蒙了,阮玲玉自杀岂是因人言可畏!(图)
- 开国大典上的外国人:突然冒出一个美国上校
- 《顾蔚专栏》中国不要错过建设"国际板"的好时机
- 美国人瞪大了眼问:现在的中国到底算老几?
- 老师暂离教室 美国小学生当众作爱
- 他们预测了512大地震
- 温家宝为何缺席川震周年祭
- 正准备坦白的陈绍基收到了谁的纸条?
- 一个老留学生的一生
- 胡锦涛汶川映秀献花 公安挨家挨户警告
- 中国目前面临的十大尴尬难题
- 重返灾区:继续寻找答案
- 高情商女性更能享受性生活
- 汶川大地震周年 香港团体哀悼抗议
- 正准备坦白的陈绍基收到了谁的纸条?
- 中宣部连下六道命令封杀5.12周年纪念
- 谢盛友:五四:中国误搭列宁列车
- 墨西哥媒体说真相:为何对中国以怨报德
- 汶川大地震
- 今年的“嘎纳”很中国
- 日本关注中国灾后重建 赴现场记者遭扣留
-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如何祭奠死难者
- 甲流患者全球破5000 中国隔离350
- 柏林墙倒塌二十年德国电影回顾
- 教皇:勿忘犹太人遭大屠杀悲剧
- 甲型H1N1流感可能是人为制造
- 张五常:金融中心 北京还在等什么?
- 划界案大限将至 中国已提交外大陆架界限信息
- 世卫专家评估甲型H1N1病毒大流行风险
- 震撼5.12——6.12日记_夕阳红中老年人论坛
- 图片故事:樊建川和他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组图]
- 中国社会基层无政府状态令人担忧
- 聚源中学初三五班:挥之不去的噩梦
- 5.12寄希望于未来_山水一览
- 程晓农:邓小平高层群体内幕[视频]
- 央视大火事件牵涉政治局两名委员
- 崔健:唯一障碍就是一党执政给我们造成的恐惧
- 贾樟柯访谈:中国电影毛病在哪?
- http://www.youmaker.com/
- 中南海政局充满变数 坐拥大军心怀恐惧(图)
- 中共官员张喜武夫妇自杀身亡(图)
- 薄书记的儿子的另一面,求证?有图无真相
- 福建高官狗咬狗:宁德市委书记后任咬死前任:再反咬
- 清水狮子头的相册
- 中共政治 您看透多少?9道自测题
- 福建高官巨贪被双规 淫棍三书记中仅排第三
- 社会将大规模动荡 御用学者也着急了
- 谢国忠预言:2009年 重大事情即将发生!
- 观耘闲人: 400万网民要求周永康孟建柱引咎辞职
- 军工单位、代号
- 章子怡曾对张艺谋说:穿上裤子不认人了?
- 鼎鼎大名 女版“张艺谋” 潜规则男演员 组图
- 杨佳爸爸发文章:说说心里话
- 农业部三高官自杀 中共封锁消息
- 方影竹:杨佳墓碑记
- 赵紫阳智囊吴国光 中国改革已终结 3个不惜代价
- 飙车撞死人案 母亲节杭州万人陪谭母送子
- 新杂志的征稿信,征人信,稿费标准,投稿邮箱。
- 韩寒 _2009年05月11日
- 万里碧霄终一去:序《诗经里的动物》
- 发帖举报临沂“八星级办公大楼”者遭刑讯死!
- 被河蟹的“七十年代”
- [禁书资讯]当代中国大陆100部禁书(见色起义)
- 孙士鋐:汶川地震预报的几个“想不到”
- 陆川专访:我讲述的是人性的反抗史
- 28位专家挑战地震不可预测论
- 俄国希望重开朝核六方谈判 金正日小儿子金正云加快接班步伐
-
▼
五月
(34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