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雷蕾
1975年4月2日,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逝世。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跟随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8岁应试中秀才。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学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后毕业赴黄州任中学英文教员。
董必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赶赴武昌投奔军政府任秘书官。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东京,入日本大学读法律。
留学期间,董必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书籍,1917年回国后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并办学,成为湖北颇有些名气的教育家和律师。
1920年初,董必武同几个好友筹办私立武汉中学,却因原先答应出资的人反悔,经费无着。他倾其所有,虽正值冬季也将身上仅有的一件皮袄脱下,送到当铺,才使中学得以开办。由于办学投入多,收费少,董必武和身边的同事几年中生活一直很窘迫。天凉后就将蚊帐典当,有时只剩下一条裤子,只好晚上洗了早上再穿。由于经常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需要着长衫,董必武就与他人轮流穿着。一个本可就高职、赚大钱的归国留学生和社会名流,为理想追求甘愿过这种生活,也作为无声的教材感染教育着身边的青年。
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此时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年长者。
1956年2月董必武为中共“一大”会址题词
1934年董必武以近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任党支部书记,其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出了草地。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派他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后迁往重庆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缺席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47年从国统区撤回后,主管华北财政工作,翌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领导过司法工作。后因年岁已高,主要担负名誉性职务,1959年任国家副主席,“文革”中还代国家主席。
因惟有他与毛泽东在党内资格最老,受命主持党史编写,在极“左”环境中却难下笔。他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洁身自律,应邀题词时总大书“群言堂”三字,种种心曲尽在不言中。
1974年2月,董必武到晋县看望在晋县任职的儿子,应大家要求提词留念,于是他欣然提笔,写下了“群言堂”三个字,与各级干部共勉。
1975年3月5日是董老虚岁九十的诞辰日。此时董老已沉疴不起,又谨遵七届二中全会党内禁止做寿之规定,仅于床榻赋《九十初度》律诗,为一生写照: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最长寿的就是被称为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几十年疾风暴雨中,当战友和同道者纷纷倒下或落伍后,董老作为硕果犹存者站到新中国最高代表的位置上,格外令人敬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