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约710~805年),自号启玄子,籍贯不详,曾任唐代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唐代著名中医,潜心研究《皇帝内经·素问》,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传统典籍,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两拜恩师结道缘
王冰自幼为人宁静淡泊,清心寡欲,爱好养生之道,喜欢搜集各种养生之术,对道家思想也颇有研究,为学习养生之术曾跟从当时名医孟诜学习。 孟诜是位方外道家,精通医术和炼丹之术,是一代医圣孙思邈的高徒,得孙思邈的阴阳、推步、医药之术的真传,医道高超,颇有声誉,撰有《补养方》三卷,《必效方》三卷。王冰跟从孟诜学医数年,深得中医之精妙,并受到其道学思想的影响。
《素问次注集疏》
在王冰二十岁的时候听说有位叫玄珠的医界奇人得到了《皇帝内经·素问》一书,但在道观内隐居修行,身怀医学绝技,便决心寻师求艺。王冰经人指点来到玄珠先生修行的道观拜师。玄珠先生早年云游四海行医,晚年隐居研修、撰写医书。但这位杏林高手遴选传人非常严格,他要求王冰做到“大医习业第一”、“大医精诚第二”,而且必须熟悉所有的像《内经》、《难经》、《甲乙经》《本草》、《经方》等知识,还得要学习基本的阴阳、五行等学术,更得要做一个有道德观念、有操守的医生。
玄珠还特别强调王冰必须在学习医术的同时学习道家思想。王冰对这要求并不为难,因为他一向清淡寡欲,与道家的“无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相契合。学医以后他发现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养生观和方法论,与中医学关系至为密切,因此更加崇尚道家,笃好方术甚至决定将之作为其一生的主要追求,他自号启玄子也与此有关。后来王冰的医学著作中体现了很多道家思想,也与他的两位恩师有关。
著成医书传千古
王冰在跟随玄珠学习的过程中对《素问》的研究极穷微奥。《内经》一书相传为皇帝所做,系战国至西汉成书的中医理论典籍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渊薮。王冰深深体会到这本书的精妙,但也时常为里面一些古奥枯涩,语焉不详的文字所苦恼。他还发现,此书由于流传年代久远,经过无数人的注解,有很多衍文、脱文、甚至是被篡改和讹误的地方,如果按照这样的医术治疗,会误诊病人造成悲剧。出于良知和医德,王冰决心重新整理注释《皇帝内经·素问》一书,为后人留下科学的医学知识。
传统中医都是以“口耳相传、“言传心授以及“师徒、父子相传”的形式在民间世代单线传递,范围大多都是秘密传授,而关键之处更是不见诸文字。众多中医囿于偏狭的“教派”、“门户”观念,不肯将自己的经验外传,使很多宝贵的经验、良方散佚。王冰则在一千多年前有了传承、保存文化的先进的思想并为之努力,据史料载,他一生致力于著述医书,虽然这些书现在大多已不存于世,但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肯定。
《黄帝内经素问》
公元750年,王冰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医学经验开始对《皇帝内经·素问》进行注释。公元762年,历时12年《次注素问》一书告竣。王冰不仅对《素问》各篇进行了调整、归类、校勘,而且对全文做了注释和发挥,使《素问》一书的奥义得以晓畅,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冰也随着《皇帝内经·素问》一书的千古流传而垂范史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