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六子
1967年5月6日下午4时,中国新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被红卫兵看押的小棚子内,悲惨死去。
(一)
周作人和他的哥哥鲁迅,早年的经历是类似的。因为家境没落,他无钱走中国传统的科举之路,转而进入官办的、费用低廉的水师学堂,随后留学日本,攻读海军技术。
在这里,周作人弃武从文,转行学起了外国语。1911年,已经娶了一位日本女子的周作人,回到故乡绍兴作了一名中学教员。
年轻时的周作人
1917年的9月4日,周作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在这里,他和刘半农、胡适等人一起,在授课中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
据说,周作人初来的时候,刘半农和胡适很瞧不起他,明嘲暗讽他,着实让周树人坐立不安了一阵子。后来渐渐了解到周树人的学识,两个人的态度才开始改变。
(二)
1918年底,为了声援《新青年》正在进行的新文化运动,周作人和陈独秀、胡适等人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并使它成为新文化阵营的一个重要战略阵地。
周作人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三篇重要文章《人的文学》、《论黑幕》与《平民文学》。这几篇文章受到了陈独秀等人的热烈赞扬,确立了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随后,周作人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系列文章记既是周作人思想特色的显现,又是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重要理论建树,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性文献。
(三)
1924年,在周作人的主持下,《雨丝》杂志创办。周作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语丝派。“语丝派”以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为特色,这个派别影响甚大,一度被评价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周作人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创作,都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流畅自然。但是接下来的日本侵华使得周作人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语丝》杂志
(四)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周作人滞留北平。因为他曾留学日本并且娶了一个日本太太,日本人于是多方劝诱周作人出任伪职,周作人骨子里有着文人的软弱,经不住日本人的劝诱和威胁,应邀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在出任伪职期间,周作人从一个单纯的文人迅速地退化成一名官僚,他大兴土木、广建宅地,讲究吃喝、出手阔绰。
但这一切是很短暂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周作人以“汉奸罪”被捕,并在1946年5月被押往南京受审。经过三次审判之后,周作人被“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民权十年”。这成了周作人个人生命史上最不能承受的一页。
(五)
1956年,周作人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转折。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做报告指出:“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三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等于是给了众多正在受磨难的或者像周作人这样犯过错误的知识分子一线曙光,而1956年,恰逢鲁迅逝世20周年,周作人这个“鲁迅二弟”作为“文物”的价值展现出来了。多家报社和出版社向其约稿有关鲁迅的文章,周作人一时门庭若市,从此回复了他作为一个散文家的生涯。
截止到1959年底,他一共写了100多篇散文,大部分是关于鲁迅的。周作人终于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除了写文章之外,他还开始翻译小说和研究文学理论。
(六)
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经历坎坷的老人来讲,是很短暂的,尤其是文革来临的时候,更显得短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很快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年8月24日,一群红卫兵冲进他的家,宣布对他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他的家被抄,他则被关进一个小棚子中。
去看望他的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我们走进他被关的小棚子里时,眼前呈现的一切确实是惨不忍睹。昔日衣帽整齐的周作人,今日却睡在搭在地上的木板上,脸色苍白,身穿一件黑布衣,衣服上钉着一个白色的布条,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此时,他似睡非睡,痛苦地呻吟着,看上去已无力站起来了,而几个恶狠狠的红卫兵却拿着皮带用力地抽打他,叫他起来。”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是,他生前曾写过的“寿则多辱”已经不情愿地被他实现了。
点评:
周作人——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最终也没能逃脱和中国许多文人的一样的宿命——环境和政治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