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E%91%E9%9D%BC%E4%BA%BA
韃靼人
Tatarlar / Татарлар
18世紀的韃靼婦女
總人口
超過500萬[1]
分佈地區
俄羅斯、 哈薩克、 烏茲別克、 烏克蘭、 吉爾吉斯、 土耳其、 立陶宛、 芬蘭、 愛沙尼亞、 波蘭、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中國
語言
韃靼語、俄語,其他所在國的語言
宗教信仰
遜尼派伊斯蘭教、萬物有靈(西伯利亞韃靼人)、東正教
相關種族
突厥語民族
韃靼人,也音譯為「達怛」、「達旦」、「達達」、「達靼」等,是多個族群共享的名稱,包括中國蒙古族的族源之一的一個游牧民族,歐洲的曾經被金帳汗國統治一些突厥民族,以及這些突厥民族的後裔。
中國今天的少數民族之一塔塔爾族就是源自來自俄羅斯等地的韃靼人。
中國歷史上的韃靼
韃靼之名,始於唐代。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已經出現,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與隋朝通過室韋知道韃靼。有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人們認為他們是柔然餘部。
韃靼人的興起早於蒙古人。韃靼人在遼代契丹人和金代女真人的統治後,大部分融入了形成中的蒙古人,成為蒙古民族的主要來源之一。古代的九姓韃靼部(塔塔爾部)是一個多民族的部落集團,裏面既有說突厥語的部族,也有說蒙古語的部族。說突厥語的韃靼部西遷路線有兩條,一個是是伏爾加河流域,另一個是葉尼塞河流域。遷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韃靼人結合原來這里說突厥語的欽察人、伏爾加保加利亞人形成今天喀山韃靼人,而留居葉尼塞河的韃靼部人則和當地阿爾泰人、哈卡斯人融合形成西伯利亞-葉尼塞韃靼。被成吉思汗征服後遷往俄羅斯的韃靼部人,他們遷徙的時間大約是中國南宋末期。
[編輯] 東蒙古韃靼
主條目:韃靼 (蒙古)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後被明朝擊敗退回漠北維持北元政權,1402年北元坤帖木兒繼位後也被部將鬼力赤殺死,北元去國號滅亡,改稱韃靼。
[編輯] 漢語名詞
韃靼是古代漢族人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從此詞發展出來的貶義詞有:韃虜(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和韃子(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清末特指清朝的滿族統治者)。
[編輯] 歐洲、西伯利亞的韃靼
油畫《韃靼舞》:左側的克里米亞韃靼騎兵和右側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騎兵在戰鬥。這種情景在18世紀之前常有。在俄羅斯和部份歐洲國家,韃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帝國擴張時期隨蒙古人進入歐洲的其他草原游牧民族。12世紀的維吾爾大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認為韃靼人說一種突厥語方言。
「韃靼」這個名字是拜占庭人開始使用,用來指代黑海到鹹海一帶廣袤草原的各種遊牧半遊牧的突厥人,這些突厥人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他們幾乎都帶有土著烏戈爾部落白色人種血統,韃靼這個名字來源於蒙古草原的九姓韃靼,但是九姓韃靼也不完全是蒙古語部族,其中還有一些原屬于鐵勒的突厥語部族。成吉思汗征服韃靼部後,說突厥語的韃靼部民就西遷了,留下來融入蒙古族的基本上是說蒙古語的部民。現在俄羅斯所有的塔塔爾族都或多或少的帶有韃靼部民的血統,即便沒有韃靼部血統,但是有些血統是共有的,比如欽察、烏戈爾,這也是大家都沿用塔塔爾族名的原因。
歐洲人所說的「韃靼人」分廣義和狹義兩個稱謂,廣義指俄國境內使用突厥語各族(亞塞拜然人以及北高加索、中亞、伏爾加河流域突厥語各族)的統稱。而「韃靼」一詞起源於7世紀到9世紀時在貝加爾湖東南地區遊牧的蒙古部落,13世紀由於蒙古人西遷,歐洲人便將阿爾泰語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統稱為韃靼人。狹義韃靼指韃靼族,該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一開始只有克里米亞的突厥人自稱韃靼,後來堅決放棄。其他地區的韃靼人十九世紀才自稱韃靼。其實各韃靼也不是一會事,各個「韃靼」的名稱也是俄羅斯人起的,因為他們只知道用「韃靼」 來描述突厥、蒙古人。西伯利亞韃靼、喀山韃靼、克里米亞韃靼。因為有些韃靼人像白色人種,有些像黃色人種,對喀山韃靼來說的汪古部落影響較為大。全世界有57支不同塔塔爾人,但也是同一民族。
[編輯] 韃靼族
3世紀到4世紀中國南北朝時,由於匈奴及其他一些遊牧部落向西遷徙進入東歐,許多突厥部落先後移居烏拉爾山脈和伏爾加河流域,接受了當地使用烏拉爾語系民族的許多文化因素互相融合。5世紀到7世紀,由於突厥汗國向外擴張,大批突厥部落湧向西伯利亞、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的森林、草原地帶。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在西起多瑙河下游,東至中亞地區建立強大的金帳汗國。13世紀到15世紀,西遷的蒙古人以及大多數被併入金帳汗國的突厥部落,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互相結合,形成韃靼民族。血緣上講,其中蒙古人的成分很少,主要是當地的突厥民族,文化人,包括姓氏,則蒙古影響明顯。15世紀到16世紀,金帳汗國的分裂為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數國。
同時也形成了韃靼人的各個地方分支:喀山韃靼人、阿斯特拉罕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烏拉爾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楚利姆韃靼人、粱贊州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米爾沙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托博爾斯克韃靼人、沃爾戈達韃靼人、雅羅斯拉夫韃靼人。其中以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一帶的韃靼人人數最多,經濟和文化也較發達。現在的韃靼人是伏爾加保加利亞、欽察人與不多蒙古人的後裔。因此他們對蒙古沒有任何認同,宣傳泛突厥主義,韃靼只是承襲蒙古人的名稱。
西伯利亞地區的韃靼人還包括圖拉韃靼人、秋明韃靼人、葉尼塞河韃靼人、米努辛斯克韃靼人等很多分支;喀山韃靼人(包括伏爾加韃靼人)、卡西莫夫韃靼人、伏爾加韃靼人、米沙爾韃靼人4支又合稱伏爾加-烏拉爾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還包括Yurtovsk韃靼人和Kundrovsk韃靼人兩部,北高加索山區還有7個很小的韃靼人部落,它們說著不同的突厥語和高加索語言。不同的韃靼人來源與文化也不同,不能只以韃靼籠統稱呼。克里米亞韃靼源於古代的哥德人(德意志系)。受烏古斯人影響大。阿巴坎韃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是吉爾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亞的部分,西伯利亞韃靼是由西伯利亞汗國與部分藍帳汗國人混合而成的群體。
今天韃靼人主要分佈於中亞、俄羅斯的喀山,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地。他們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語民族。
2000年美網和2005年澳網男單冠軍,俄羅斯的沙芬(韃靼語:Marat Mixail ulı Safin)正是韃靼人。
[編輯] 相關條目
陶唐氏
澹臺姓
突厥
蒙古族
-------------------------------------------------------------------------
“當我知道他沒有活在暴政下,我將死而有幸!”
——《韃靼征服中國史》《韃靼中國史》與《韃靼戰紀》提供的第三種視角
凌滄州
1, 中華帝國被韃靼人征服的黑暗歷史,由西班牙人帕萊福、比利時人魯日滿、意大利人衛匡國記錄、敘說之,正印證了譚嗣同的話︰“西國猶能言之”,而中國人“茹痛數百年不敢紀不敢言”。我奇怪的是,在1949年以後的中國文史中,韃靼征服中國的提法幾乎消失干淨,尤其是“征服”一詞,更是諱莫如深,連目前中華書局出版的這本書的中譯者序也稱是“統一中國”的史書。
2, 為什麼害怕“征服”這個詞與歷史真相?冰河船夫凌滄洲後來想明白了︰比征服這個詞更令奴隸主憂慮的是奴役與自由這兩個詞匯。統一,意味著溫柔地進入;征服,可能帶著血腥與暴力,而一旦反復強調征服,則自由的亡魂可能再度喚起。
3, 正如同我上一部書籍《羅馬與長安——中國歷史的謊言與真相》,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時候,滿清入關被迫改為清朝貴族或滿洲貴族入關,滿清王朝被迫改為大清王朝。我有時想,1644年代,辮子兵們基本上都是游牧狩獵的部落民眾,又何來貴族之說?改為貴族的提法,依然是階級斗爭史觀的殘留物,他們會認為,如果有什麼問題和罪責,也是貴族負責任的。而恰恰是,第一,貴族,可能在1644年談不上;第二,征服戰爭對于侵入者而言,幾乎全民皆兵,全民動員。
4, 西班牙人對于君主和國家的忠誠,既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佛朗哥時代後西班牙憲政自由得以實施,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帕萊福對崇禎和李自成的態度。在共產極權的世界觀里,對君主的忠誠都是罪惡的,愚昧的,對黨的忠誠是需要的;而在教條被極大質疑並且放之四海而皆不準的情況下,忠誠也被當作污水倒掉了。帕萊福對崇禎和古中國被征服是給予極大同情的,對李自成則予以嚴厲譴責︰“這個逆賊一生造成的極大的災害,以致他干這些壞事的時候,沒有想到他會把自己的祖國留給沒有埋葬在它廢墟下的異族。”
5, 我認為帕萊福這點意見相當準確︰造成中華帝國滅亡的主要因素是這個民族重文輕武。
6, 帕萊福記錄了一位古中國追求自由的先輩和勇士,並認為他的勇敢堅毅遠勝古羅馬的卡圖。卡圖有勇氣自殺,卻沒有勇氣忍受其子受死。而當韃靼人用兒子來威脅這位古中國的勇士告發同謀者時,這位勇士說︰“當我知道他沒有活在暴政下,而且確定他沒有成為祖國的叛徒,不再經受故國在叛逆和壓迫下的苦難,我將死而有幸!”這是何等的驚心動魄!
7, 當古中國亡國、中土淪陷後,漂泊在海外的中國人受到所在國的鄙視和虐待;而一些海外中國人對于這種悲痛無法忍受,有人編造來信,指稱故國還在對韃靼進行英勇的抵抗。帕萊福的這個故事,使我再次想起《柏林之圍》中那位生活在幻覺中的法國老軍人。
8, 比利時人魯日滿的《韃靼中國史》則提供了揭露出入關的真實性質,尤其對照《清史稿》的福臨登基文告所謂解民倒懸,可以看出征服者與掠奪者的虛偽。魯日滿寫道︰“韃靼人勝利折回,直奔北京都城····在這里他們掩蓋真實的意圖,用種種借口長期留下來,最後揭開偽裝,宣稱中國的王位是他們的····朝廷一片哀惋嘆惜,中國人為時已晚地看到,為了避免生靈涂炭,他們卻招來蠻族的統治與奴役····”請注意魯日滿是如何稱呼征服者的,他的稱呼與羅馬帝國稱呼邊境入侵者一樣,而這個詞,也是在1949年後的官方史書中消失了的。
9, 魯日滿和衛匡國在《韃靼中國史》與《韃靼戰紀》中反復提到那些為了使祖國獲得自由、希望祖國從悲慘奴役中解放出來的人,這種承認古中華帝國的英雄們也為自由而死的概念,是被後世中國所屏蔽了的,在1949年以後的歷史著作和教科書灌輸的概念中,這些英雄是忠于腐朽的王朝的,是所謂封建愚忠,通過這種扭曲,虛無化了中國歷史,而進一步泯滅了當代人追求自由的渴望與勇氣。
2009,4,15
http://bingtuan.com/blog/?4388/viewspace-40671.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