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蔡锷反对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原因


编辑:陈震峰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也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筹备发动“二次革命”。

宋教仁

同年7月12日,爱国将领李烈钧成立讨伐袁世凯司令部,就任总司令,并随即宣布江西独立,孙中山号召的“二次革命”爆发。然而蔡锷却不同意“二次革命”,并反对以武力来解决政治纷争。

爱国将领李烈钧

7月24日,蔡锷在给谭延闿的电文中说得比较清楚——“我国自改革以后,元气大伤,至今疮痍未复,断不可有第二次之破坏。且某国幸灾乐祸,正利用我有内乱,以遂其侵略野心,凡我邦人,正宜戮力同心,以御外侮,……克强、协和此举,未免铤而走险,急不能择。”还有一个原因他自己没有说,梁启超一直有个看法,认为在民国以后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两大势力,一是“官僚社会之腐败的势力”,一是“莠民社会之乱暴的势力”,这是蔡锷所同意的。孙中山等发起“二次革命”,在他们看来就是后一种“乱暴势力”,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这一点蔡锷在1913年10月5日离开云南前夕进步党云南支部的欢送会上演说时说得比较清楚:“暴烈派以破坏为事,苟可以达其目的,即牺牲全国而不恤。然其进锐,则其退速,今已一落千丈矣……暴烈派之失败,虽以兵力为之,而进步党之鼓吹社会扶助政府者,其功亦诚不小。今后进步党之所虑,惟在官僚派耳”。

当然他也深知“根深蒂固”的官僚派“最难征伐”。梁启超是进步党的重要党魁,曾公开倡议“军人不党”、退出统一共和党的蔡锷在老师的邀请下同意出任进步党的名誉理事。毫无疑问,没有进步党的支持,袁世凯对“二次革命”的镇压就不会那么顺手。这是袁氏后来称帝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还有一点也是袁想不到的,那就是在“暴烈派”被逐出政治舞台后,梁启超、蔡锷所代表的力量所忧虑的就是袁代表的“官僚派”,他们最后的决裂几乎也是必然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