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袁世凯怎么成了中国共和制第一功臣


编辑:陈震峰

清末民初,袁世凯在当时部分国民心目中事实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在朝鲜的上司,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湖南巡抚吴大澄曾对李鸿章盛赞袁世凯:“公向谓张幼樵(张佩纶,李鸿章的女婿)为天下奇才,我见天下才非幼樵,乃袁某也。”(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李鸿章给这个老部下的评价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还说:“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其右者。”

袁世凯

此后,孙中山在初见袁世凯后,也对他赞不绝口。民国元年二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孙中山如此,其他人呢?在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致电袁世凯:“公果能归来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黄兴也曾表示:袁总统“实为今日第一人物”。

在“辛亥革命”之前,如何对待皇权统治,革命派和立宪派采取两种态度,革命派要求打倒皇帝,立宪派主张实行君宪体制。革命派的方法显然是二千年“农民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变革不仅仅是打倒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皇权体制,在中国实现“宪制体制”。所谓“宪制体制”分为“共和宪制”和“君主宪制”,而君主宪制实际就是“宪制体制”,而日本和英国都是“君主宪制”的产物。皇权统治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中国民众早已反对皇权统治,但是二千年来中国的皇权统治就是建立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仍然是“农民革命”的产物,以往无数的农民暴动,所推翻的只是一个皇帝,并不是整个皇权体制,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暴力推翻皇帝,而不去改变二千年的皇权体制,这实际仍然是二千年皇权体制的继续。推翻一个皇帝可以采取暴力的办法,但是改变一个皇权体制则完全需要采取和平和逐步改革的办法。

袁世凯最初也曾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宪制,而革命派反对。“辛亥革命”革命派通过“暴力革命”来回答袁世凯和立宪派,在革命派的反复威逼下,袁世凯开始答应实行共和,如果按照当时袁世凯手中所掌握北洋军队的权力,让清廷“孤儿寡妇”的宣统皇帝和隆裕太后交出权力,根本不需要去如此说情。为了避免全国战争,1911年12月下旬,袁世凯派出代表与革命派代表和谈之时,他已经在试探清帝退位,他指示梁士诒暗中活动,梁又与驻俄公使陆征祥并联合驻外使臣电请清帝退位。到1912年1月14日,南北双方第六次议和,革命派把“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做为议和的首要条件。

1月16日,袁世凯与内阁大臣联衔上折密奏清廷,奏折写道:“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之可比。我朝继承承尊重帝系,然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民重君轻,圣贤业已垂法守。且民军亦不欲以改民主,减皇室之尊荣。况东西友邦,因此战祸,贸易之损失,已非浅鲜,而尚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其久事争挡,则难免不无干涉,而军民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益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府鉴大势,以顺民心。”(《辛亥革命史料》第300页。)

与此同时,袁世凯不希望中国发生法兰西的暴力大革命,他希望中国的制度进行和平过渡。虽然按照当时中国的国情,先实行君主宪制,再过渡到共和宪制也是可行的,但是实行君主宪制,革命党反对。因此袁世凯从当时全国避免战争的大局和从当时中国的长远改革的大局出发,1912年2月8日,命梁士台携带优待条件入觐隆裕,做进一步努力。隆裕提出了三条意见:一、留“大清皇帝尊号相承不替”十字;二、不用“逊位”二字;三、宫禁及颐和园随时听便居住。袁世凯电请南方迁就。十日,袁世凯召集内阁大臣和近支王公开会,讨论通过了清帝退位的最后修正案。十一日,隆裕认可,决定下退位诏。同日,袁世凯将尚未正式颁发的之清帝退位诏电达伍、唐,并转告孙中山,黎元洪和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并各部总长。接着袁世凯复发一电,在此电袁世凯明确的表明了自已的态度。他电曰:“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制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临时政府公报(电报)》1912年2月14日)

隆裕太后

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发三道诏旨。第一诏清帝退位诏。第二诏公布优待条件,包括清帝退位后优待条件,皇族优待条件和满、蒙、回、藏各族优待条件。第三诏是劝谕臣民。至此,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清王朝也就最终宣告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世凯在这一时期的行为还是值得认可的,甚至于可以说是有功,但他接下来复辟和“皇帝瘾”却让所有看好他的看客大跌眼镜,看人看事还真是门学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