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毛泽东连续三天找康生谈话,“文化革命”一词从概念变成行动

作者 青林

1966年3月28日,身在上海的毛泽东找到康生谈话,在随后的两天里多次对康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系列谈话,主要是表达毛泽东对当时文化工作的不满,其后来的发展,最终让一次对文化界的学术批判演变成了一场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

(一)

实际上,从60年代初起,毛泽东就不断发表对文化教育界的看发。1963年12月,毛泽东评论文艺界“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1964年6月,毛泽东又批评文艺界说:“文艺界协会和它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15年来,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随后,一场整风运动迅速展开。然而毛泽东认为在中央需要成立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此事。于是1964年7月,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等人组成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二)

据记载,当时并没有“文化革命”的这个提法,五人小组也恰好是因为由五个人组成。不过,在发表和批复文件的时候,由党内一位同志率先使用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这个说法。

历史的发展有时候是非常有戏剧性的。后来,“五人小组”消失了,最终出现了所谓的“四人帮”;而“文化革命”这次词保留了下来,由一个概念,变成了一场运动,还加上了一个“大”字。

(三)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于1966年2月举行会议,会后整理了一份提纲,史称“二月提纲”。彭真(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陆定一(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两人,在这份提纲里做了一个界定,就是把所谓“文化革命”保持在文化争论的学术范围之内。

但是,“二月提纲”与毛泽东的很多想法并不相符,其中重要一条是,中宣部没有同意发表关锋、戚本禹对《海瑞罢官》从政治上无限上纲的批判文章。

于是,3月28日至30日,毛泽东在上海先后同康生、江青、张春桥等多次谈话,严厉批评“二月提纲”。毛泽东说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如果包庇坏人,中宣部要解散,北京市委是要解散,五人小组要解散”,“我们都老了,下一代能否顶住修正主义思潮,很难说。文化革命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五一六通知”对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理论路线作了阐述

(四)

谈话之后,康生回到了北京。在196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康生传达了谈话的精神,这次会议决定:以中央名义起草一个通知,彻底批判“二月提纲”的错误,并撤销这个提纲;成立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报毛泽东和政治局常委批准。会议期间,陈伯达等人起草了《中央关于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的通知》,这也就是著名的“五一六通知”的初稿。

1966年4月16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会议,初步通过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名单。5月,中央召开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除了集中批判彭真、陆定一、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通过了“五一六通知”,还宣布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这个文化革命小组就是后来四人帮的前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