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01日18:45 人民网潍坊2月1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1916年,中国政府还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殖民统治者就通过山东各地的教会组织,用“骗征”方式招募“契约华工”,他们声称到欧洲、非洲垦地开荒和修铁路,被招募者月工资现大洋10元,另外教会还要补贴大洋10元(当时10元可买到1000多斤高梁)。一时间,山东各地有不少农民闻讯应招。当年,山东省省长熊炳崎、济南镇守使马良指示在济南、周村、潍县和威海设点,同意英国按点招募华工。到1917年2月,山东第一批华工大约2500余人,到威海集合,取道香港、新加坡,渡印度洋经非洲到达了欧洲后,才知道是为欧战募集到战场上去当劳工的。
这批劳工在欧洲战场服务半年之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政府宣布正式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及其盟国宣战,法国政府这年也在潍县坊子设立了“侨工事务局”,公开在潍县招募华工,并声称,华工每月在国内领现大洋10元,国外补贴10元。当年,潍县大旱,庄稼大多死在地里,因此潍县各乡各镇都有成批农民报名应募。寒亭、郭家官庄、虞河、考家和陈家庄等村,应招农民踊跃,考家一个不大的村庄,一次即募招了40名。离县城东仅3公里的陈家庄(历史上曾经是潍县名宦陈官俊家的佃户村)仅有18户人家,一次就有崔连昭、张子美、刘丰国、徐光凯、刘清起、刘清安、刘清连七人当了华工。而离县城偏远,临近昌乐县的郭家官庄在内十几个村庄村村都有报名应招的。连同诸城、寿光、高密、安丘一带招募的共有2000多名华工,再次集合到威海,途经太平洋、美国、加拿大,于1917年冬季到达了欧洲的法国“西线战场”。据说,当时中国投入一战的劳工按军事整编,每500人一个营,共260个营,约计13万人。
中国劳工在英法联军控制的法国西线战场,经过短时间军事训练、工兵业务训练和码头装卸搬运训练等等,整编为“华工军团”列入英法联军的军事序列。他们严守军纪,服从军令,前方打到哪里,华工军团须跟到哪里,要保证完成修路、运粮、伐木、挖战壕、修工事、装卸武器弹药、打扫战场等任务。“华工军团”为协约国战败同盟国,赢得战争最后胜利,牺牲惨重、贡献巨大。他们虽为后勤,但实干在前线。面对德国飞机狂轰滥炸和俯冲射击,华工们身无掩蔽,还要把一、二百斤重的子弹箱子,凭手搬肩扛,昼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他们在异国他乡生命难保、望乡思亲,在苦难中煎熬,在饥饿与痛苦中拼死拼活。
1918年,在法国玛恩河、勃兰本、凡尔登、奥尔纳等战役中,由于战事危急,华工们连糙米和黑面包也吃不上。有的华工7天7夜粒米未进,他们只能靠挖野菜或吃萝卜度日,也有的因野菜中毒而患肠炎、痢疾,被夺去了生命。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协约国获胜,欧战结束,去欧洲的华工,有三万四千多人在战争中死亡或下落不明。其中,潍县郭家官庄华工崔连明等30余人,英勇牺牲在战场上,还有100多人下落不明。
1919年6月,华工集团逐渐传开了“华工完成任务,准备分批回国”的消息。经过短期休整,华工各营陆续开赴纽卡非集合待命,英国当局宣布除留下一部分自愿看守华工坟墓者外,其余全部返华,法国华工有一少部分在当时定居而成为侨民。
考家村当年赴法的40名华工,在他们去欧洲以后,其家属按月到坊子劳工局领取十元现大洋工资。其中,除了考宗柴等二人因工作辛劳和水土不服病死在法国,其余王枚(曾用名王朴)、张延瑞、丁连升等38人,都在战后取道大西洋,经美国,渡太平洋达日本、朝鲜到青岛从而回到家乡。这些华工,佩戴着欧战协约国颁发的胜利纪念章,回到了家乡,王枚对家人讲到在法国受到的艰辛和苦难时说:有天夜里,听到飞机嗡嗡,因为白天干活累坏了,人们谁也不经心,第二天早晨起床出门就看见门外有个飞机投下的大炸弹未炸,华工们庆幸地说:“咱们潍县人有福”。华工们回到家后,自己出钱立石碑一块,上面刻了参战华工的姓名,以留传后世子孙。(解放后石碑尚保存在村里,近几年因疏于保护,该碑下落不明)。华工们还自己出钱请戏班,在村里唱了三天大戏,现在还有人记得这件事,并说:那时就叫唱“欧洲戏”。
当年城东陈家庄赴欧洲的七名华工,也有六人回到了老家,一人牺牲在战场上。
潍县寒亭村,当年有王炳林、齐铭田、徐明亭三人当过华工。欧战结束后,徐明亭一度留在巴黎开茶馆,并做过面食生意。据他本人回忆,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共产主义小组的同志,曾经多次到徐明亭的小馆,并以小馆作为聚会场所。徐明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回到家乡。“文革”前,曾到北京上访,要求面见周总理。周总理看过徐明亭的照片,因徐年事已高,难以确认。但是总理安排国务院信访办派人陪他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后送他回家,信访办还曾写信请潍县人民政府进一步查明此事,并给予生活上的安排。潍县县政府通过调查取证后,安排徐明亭到县烈士陵园当守卫,后又经县公安局介绍徐到寒亭人民医院看管自行车,一干十多年,当时收入足够维持一般生活水平。徐明亭1979年春病故,终年80岁。病故后,其老伴由村里赡养到老。(陈幕虹 陈瑞曾)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潍坊)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