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华工血泪:一战饱受屈辱的中国劳工


编辑:王幼华

90年前,华工背负行囊准备登船。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中国文化名宿蔡元培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

蔡先生发出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终于也成为了战胜国之一。这之前,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次对外战争无一不败的历史在这里终结。虽然这个胜利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但它毕竟给这个东方古国增加了自信。

中国劳工准备从青岛出发前往法国。

而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战争的,是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这些贫苦的劳工,以其勤勉和坚韧的精神,给异国的人们带去了最初的中国人的印象。

正在干活的中国劳工,他们的工作包括装卸船舶,修整铁路公路,建造工事等等。

劳作不堪折磨上千华工入精神病院,一华工挖坑自埋

归英军指挥的9.6万名华工,主要集中在法国、比利时交界处的西线战场,干着清除道路、修筑工事营房、装卸船只、制造枪弹、在野战医院救护伤员,甚至掩埋阵亡士兵和扫雷等又脏又累的工作。

归法国指挥的3.7万人,除借给美国志愿前来参战(美国对德宣战之前)的1万人外,工作五花八门,或在靠近前线的军工厂工作,或在后方的农场种地,在煤矿挖煤。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文章插图——《中国劳工在我们的西线》

虽然留下来的直接记载不多,但除了高强度的劳动,显然华工还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对待,比如当年英军管理的华工营,有上千人因无法忍受最后被送进集中营一般的精神病院,据说一位华工甚至在极端状态下挖坑将自己活埋。

关于华工在一战中的伤亡数字,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英法军方疏于统计,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则有意无意地给予夸大。一战结束后,法国政府的政策是愿意留下的尽量给予照顾,思乡心切的华工绝大部分选择立即离开,最后共计有11万多华工回国,而当时政府统计留在法国的华工大约为3000余人。因此判断,“缺口”的2万人应该是牺牲了。

正在工作的中国劳工,他们的工具大多是自己制作的。

据现有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华工曾经奋战的法国下加莱省、索姆省、塞纳滨海省、埃纳省、瓦兹省、孚日省和罗纳河口省等地,共有56处公墓的1791个墓穴葬有华工,其中最大的一处便是法华各界每年清明节举行公祭的诺莱特华工墓园,葬有838位华工的英灵。

获得追认,两华工获颁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1925年4月2日,旅法华工总会曾经正式呈文法国政府,要求为法国捐躯的华工建立特别墓地、竖立华工纪念碑、抚恤死难家属、拨款华人子弟教育等,但均未获得回音。

中国劳工在西线,没有人教习他们语言,但多数劳工都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意志在短时间里掌握了简单的法语会话。

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经华人社团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的多方奔走和努力,法国政府终于公布有关华工的文献,尘封数十年的华工为法国捐躯的历史方重见天日。这年11月28日,法国政府向吕虎臣(时年94岁,祖籍天津)、曾广培(时年92岁,祖籍广东海丰)两位老华工颁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赶在他们辞世之前追加给他们应得的荣誉。同时,法国政府在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的克雷蒂安•德•特鲁瓦耶街16号镶立华工纪念铜牌。

中国劳工在庆祝春节

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华人城的博德古尔公园内竖立石碑,“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当时中国驻法使馆临时代办孔泉出席揭幕仪式。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特别致信,高度评价一战中华工的功绩:“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一家三口默念长达九十年的暌违与思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注者

博客归档

标签

我的博客列表